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区块链 >

GoFun出行如何打造共享汽车的“中国模式”?

2019-05-09 08:56 来源:互联网 编辑:运营003
摘要: 
共享汽车的出现,可以说比共享单车的出现相对较早,几十年来发源于欧洲的多种模式,皆因各种原因默默退出历史

共享汽车的出现,可以说比共享单车的出现相对较早,几十年来发源于欧洲的多种模式,皆因各种原因默默退出历史舞台。共享汽车能不能玩好,貌似和国家地域并没什么关系,唯有尽快纳入本国用户市场的良性循环,回归商业本质,才是共享汽车行业赖以生存最好的基底。

就国内而言,“共享”意味着车辆有效使用率的提升,汽车拥有权向使用权的大规模转移。这对人均汽车保有量排世界第97位、人多车少的中国而言,似乎大有可为。资料显示,国内做汽车分时租赁的企业就已超过300家,成规模的也已超过30家,与共享单车市场相比可谓“气势恢宏”。但共享汽车是否能发展起来,一直被外界质疑。

GoFun出行如何打造共享汽车的“中国模式”?

作为共享汽车领军企业,GoFun出行坐拥庞大的中国市场,过去三年来,其在被视为“共享汽车行业教父”谭奕的带领下,在不断为整个行业拓展更大的想象空间时,在商业模式上默默深耕——尤GoFun出行的一举一动,都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行业风向标。深度剖析GoFun出行的诸多举措,亦是对当今共享经济形态下出行领域最前沿“中国模式”的集中探索。

因地制宜 从单车盈利向规模化盈利飞跃

自2018年以来,因国内部分共享汽车企业发展受困,整个行业也被推到风口浪尖,其商业模式在中国究竟能否打通并被市场认可的问题,一时间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而一致认为如何达到盈亏平衡点确认已经成为共享汽车企业探索商业模式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谭奕认为,共享汽车在中国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盈利并不是没有可能,在行业达到一定拐点后,跨过了规模经济的分水岭,企业经营的成本才会开始下降、提升出租效率、增强盈利能力。目前要做的就是踏踏实实的解决问题,不要搞太过花哨的模式,少讲一些“主义”。

在谭奕看来,建立成熟的盈利模型只是共享汽车发展的第一步,实现在全国范围内的规模化盈利,才是商业模型可持续的关键所在。面对共享汽车行业存在的城市盈利可复制性差这一难题,GoFun出行就率先开展了“一城一策”战略布局,即每个城市都有不同的车辆投放策略。针对每个城市的规划布局、消费人群和习惯都存在差异,通过GoFun出行本身经验积累和现有的大数据指导,再结合实际走访情况,GoFun出行可以在一周内完成城市调研,分析用户行车轨迹和出行路线,以便车辆在城市中的投放位置的合理布局。

得益于长期积累的“一城一策”运营管理经验, GoFun出行开展的“专业运营体系+闲置汽车资产”的加盟模式,鼓励个人或企业以加盟的形式参与到GoFun出行的全国布局中,将各地区的闲置汽车有序输送到交通体系中。根据不同城市的特点,GoFun出行从团队搭建、布局规划、车型选择等方面给予全面指导,专业的技术支持以及清晰的盈利模式。这种模式有效破解了共享汽车“重运营、重资产”的行业难题,为加盟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实现了GoFun出行和加盟企业的双赢,得到了包括当地具备加盟条件的企业的积极响应。加盟模式的跑通,让原本受车辆成本制约的行业瞬间轻了起来,共享出行企业像被插上翅膀,实现盈利速度的加快,也为进一步推广和普及提供了充要条件。

兼容并蓄 全面推进总成本最优战略

不仅仅局限在“因地制宜”的城市扩张,强化在全产业链上的“兼容并蓄”,打造具有系统协调性的生态才是GoFun出行的“大棋局”。谭奕表示,共享汽车是一个打持久战的行业,目前产业链中各个环节有待完善和提高,一方面,共享出行具有重资产属性,在不断成熟的过程中必须先把线下模式做通。另一方面,共享汽车必须在现有条件基础上,构建产业生态,不断借助产业升级带来优势和契机,做出相应调整,有序地进行投放和管理,才能迎来新的拐点。

开通个人车辆共享模式是GoFun出行生态构建和升级的关键一步。GoFun出行正逐步整合城市中大量的闲置私家车资源,连接车主和用户,利用平台区块链管理系统,为车主(供给端)和用户(需求端)搭建安全保障的信息服务桥梁,在便捷用户的同时,得以摆脱自行购买车辆的重资产束缚,让整个平台的运作更为轻盈。

在有效开源,为生态布局引入“活水”的同时,谭奕又将目光聚焦在“水源”的使用场景上。不同于传统平台对共享汽车和用户诉求的宽松管理,GoFun出行更聚焦于用户不同场景下的使用需求,精准做出了市场细分,提升服务的多元化。未来,GoFun出行将针对性的提供更多定制化的特色服务,比如实现出行领域内“人、车、货”三个关键要素的整合,为共享汽车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一条全新的路径。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

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京ICP备11011451号-1

举报热线:(010)12377

举报邮箱:xinhua_ljzjr#ljzjr.cn(#替换@)

合作QQ:1447260813

中国金融时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8 ljzj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