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博一年来:内外开放,长三角一体化打造更高质量“创新高地
(第二届进博会)进博一年来:内外开放,长三角一体化打造更高质量“创新高地”
中新社上海11月3日电 题:进博一年来:内外开放,长三角一体化打造更高质量“创新高地”
作者 樊中华 高志苗
图为旅客乘坐上海至兰州西D310次列车前往自己的目的地。中新社记者 殷立勤 摄
研发测试在上海,运营服务中心在浙江义乌,生产基地在江苏苏州,应用场景则遍及全球……最近一年多来,智能仓储机器人科创公司上海快仓智能在长三角扩大了自己的产业链和生态圈布局,“这要得益于长三角一体化加速对各相关产业聚集区资源要素的打通。”快仓智能表示。
2018年11月5日,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将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从G60科创走廊带来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到省市接壤处共建的近100个乡村振兴项目,从高铁连接的“一小时经济圈”,到新近启幕的生态绿色发展一体化示范区,再到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科创中心辐射出的深层能量。一年间,深度融合的“一体化思维”成为长三角越来越多公司、地方政府、科研单位寻求更广域优势资源配置的基本思路。
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被认为是中国的一次“对内开放”,打破行政壁垒,促进要素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其要义在于实现三省一市在科技、人才、产业上的优势协同,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引擎。
“长三角一体化就是解决一个创新高地和一个产业升级的问题,”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汤蕴懿指出:“原先长三角各省市之间的鸿沟很大,现在则有机会通过上海这个创新高地,引领长三角产业腹地形成更高质量的产业链和国内市场。”
可以认为,在全球经济下行、贸易摩擦不断的大背景下,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实施的全面提速是中国在从外向型经济转向内外并举型经济。有分析认为,作为民族工业和现代高新产业的聚集地,长三角一体化有利于培育壮大国内市场,从生产端提升生产率,做大可供分配的蛋糕。
这其中,上海既应是长三角一体化的引领者,又应成为全球资源要素配置的平台。
“上海作为长三角一体化的‘龙头’,优势在于上海是一个创新策源地,”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孙洁分析认为,上海拥有众多高校、国家级科研院所等研发主体进行基础科研,有大量国际企业的研发中心便于跟国际接轨,还有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拥有的风投资本优势,对创新的支撑保护至关重要。
孙洁表示,区域壁垒打破,整体营商环境改善,直接的好处就是降低社会的创新成本。这点更加鲜明地体现在了长三角知识产权保护的便利性上。
在距离上海虹桥站20分钟车程的漕河泾,中国第二个京外商标审查协作中心设立于此,原因在于“上海虹桥是长三角的枢纽,中心要服务整个长三角区域的创新创业者,”上海商标审查协作中心主任林海涵告诉中新社记者:“一个小时来上海就办好商标注册,这种便利对于长三角双创企业的保护意义巨大。”
同时上海商标审查协作中心作为京外唯一的马德里商标申请受理单位,将受理点延伸到浙江义乌;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商标海外维权保护办公室,保护国内企业走出国门。
数据显示,长三角是中国“创新浓度”最高的地区,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2.85件,与这一数字相呼应,科创板首批上市的企业一半来自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的效应已经初步显示。
“上海的新‘三大任务’,面向的都是中国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中最应解决的问题,”汤蕴懿称:“上海是‘先试先行’的试验田,之于全国具有创新发展的先发优势。上海带动长三角经济升级,长三角与珠三角将成为带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这是新时代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意义所在。”(完)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