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养老机构床位7年增5万余张
北京养老机构床位7年增5万余张
60岁以上常住老年人占户籍人口25.4%,总数达349.1万人;养老照料中心覆盖三分之二街道乡镇
昨日,北京市政府召开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社会民生专场发布会。会上,市委社会工委委员、市民政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李红兵介绍,截至2018年底,全市已有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349.1万人,占户籍人口总数的25.4%。面对严峻的老龄化形势,北京市近年来的养老服务业发展迅速。养老机构床位数在过去的7年里,从7.4万张增加到12.6万张。
看点1
社区养老驿站明年达千家
市委社会工委委员、市民政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李红兵介绍,截至2018年底,全市60岁以上常住老年人口364.8万人,占总人口的16.9%;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349.1万人,占户籍人口总数的25.4%。
紧扣老年人就近养老服务需求,北京市围绕老年人周边、身边、床边,出台了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养老照料中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建设规划。
养老专项资金由2012年的5.2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13.8亿元,增长165.4%。目前已扶持建设街乡镇养老照料中心275家,建成运营192家,覆盖了全市三分之二的街道(乡镇)。明年规划建成社区养老服务驿站1000家,已建成运营755家,其中农村幸福晚年驿站260家。
看点2
364万常住老年人享优待
民政部门关注点曾经更多集中在养老机构建设、运营补贴、星级评定、标准化建设、九养政策等单一碎片化政策。随着2013年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的出台实施,我市养老服务逐步向体系化发展,更加注重各项政策之间的相互衔接、形成完整体系。
从2012年至2018年,累计制定出台政策文件130余项,建立起了以主干政策为支撑、配套政策为补充,相对完备、互相衔接的养老服务“四梁八柱”政策制度体系。市人大颁布全国首部居家社区养老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将社区居家养老作为就近养老服务的重中之重;扩大社会优待范围,364.8万常住老年人持养老助残卡获得社会优待、社会服务、社会福利,老年人优待范围从65周岁以上常住老年人拓展到60周岁以上常住老年人,60-64周岁老年人同等免费乘公交、逛公园,大幅提升老年人获得感和幸福感。
看点3
养老机构85%明厨亮灶
据李红兵介绍,目前,质量建设已成为全市养老服务发展新时尚。
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显著改善,全市运营养老机构基础指标合格率达到100%,85%机构实现明厨亮灶。
养老服务标准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制定发布15项机构养老、7项居家养老服务地方标准,涵盖了养老服务机构运营管理的诸多方面,一些标准上升为国标、行标。星级养老机构从2012年的107家增长至2019年的336家,并且出台政策将星级评定结果与运营补贴挂钩;今年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服务质量星级评定全面启动。
养老服务综合监管机制初步形成。在全国首家出台养老服务机构综合监管办法,建立重大及突发事件报告制度。做实信用监管,对违法违规开展金融活动、发生欺老虐老等11种情形纳入信用黑名单,实行运营商禁入、联合惩戒。
■ 追问
老人或失能失智或失独有没有相应的救助政策?
李红兵介绍,针对不同老年人面临的具体困难,北京市制定了老年人分类保障意见,明晰政府责任基本边界,将政府责任重点聚焦经济困难和失能、失智、失独、高龄、独居老年群体;出台困境家庭服务对象入住社会福利机构补助政策,让困难群众住得起养老机构。
出台特殊家庭老年人通过代理服务入住养老机构政策,为失独、孤寡等特殊老年人提供代理服务,解决他们入住养老机构、就医等难题。
着眼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出台加强农村养老服务工作意见,弥补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历史欠账;出台老年人能力综合评估实施办法,建立“看门人”的机制,为加强老年人分类保障提供了有效保障。
老龄人口越来越多 养老服务能满足需求吗?
李红兵介绍说,面对日趋严峻的老龄化形势,市民政部门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实现了养老服务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追求数量到追求质量、从政府主导的社会福利型养老体系到“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主体、多元发展、市场运作、产业方向”发展的转变。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