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先行到示范,为什么是深圳?
资料图:深圳盐田国际集装箱码头。中新社发 王哲 摄
深圳:从先行到示范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霍思伊
2019年8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简称《意见》),赋予深圳以“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定位。
纵观全国,有国家级新区、开发区和自贸区,还有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即便这些定位都旨在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探路,却从未有任何一个城市或区域像深圳一样,被点名“示范”的同时,前面的定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囊括一切,涉及政治、经济和文化。
《意见》发布后11天,深圳第一个利好政策落地。8月29日,资本项目外汇收入支付便利化试点从深圳前海推开到全市。同一天,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来深圳,和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讨论数字货币。专家推测,依据央行8月的数次“发声”,央行数字货币“呼之欲出”,且很可能首落深圳。
定位变化
多位受访专家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早在两年前,中央就已经开始就文件内容进行调研和讨论。今年7月2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意见》。
事实上,中央对深圳的定位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
2017年5月,深圳市委提出,率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在当年12月9日召开的深圳市委六届八次全会,对“先行区”进一步阐述:建设先行区,不是当单项冠军,而是要多领域全方位地走在前列;不能满足于某一阶段领先,而是要全过程领跑;不仅要走在全国前列,更要为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作出更大贡献。
2018年1月14日,在深圳市委六届九次全会上,讨论了《深圳经济特区率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规划纲要(2018-2035年)(讨论稿)》。有接近深圳市委的人士对《中国新闻周刊》透露,深圳提出“先行区”的建设,背后不可能没有中央的授意。可见,中央在深圳的战略布局,从2017年就已经开始。但这一阶段,主要强调的还是“先行一步”。
2018年下半年,“先行区”的提法有了变化。当年10月22日至2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广东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12月26日,在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日的当天,习近平对深圳时隔四年后再次作出重要批示,明确提出:深圳要“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
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表示,从“先行区”到“先行示范区”,要求不仅先行,继续敢闯敢试、敢为人先,而且要在先行中当示范。
这次《意见》对作为“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深圳有五个具体的战略定位: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和可持续发展先锋。
深圳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钟坚对《中国新闻周刊》指出,这五个战略定位,也是深圳未来核心的五条发展路径、先行和示范的重点。从中可以看出,新时代深圳的探索,和特区时代明显不同。
从以经济为主转向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性、系统性改革,所以会特别强调法治和民生,因为现代化是个综合体。并且,过去是按特区的规律探索,现在按照城市的发展规律改革,包括强调城市的管理、服务和安全,向国际化城市转型。
《意见》对深圳的“总体要求”中也明确提出,深圳要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作为“城市范例”的深圳,首次出现在中央文件的表述中。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郭万达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改革开放初期,深圳是“摸着石头过河”,在新时代,中央明确告诉深圳要示范什么。
“示范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执政理念,也是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在此意义上,理念是清楚的,路径是清晰的,制度是明确的。”他说。
资料图:深圳福田区市民中心广场灯光秀。中新社记者 陈文 摄
为什么是深圳?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