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身白领就餐首选便利店,便利蜂成“小企业食堂”
单身白领就餐首选便利店,便利蜂成“小企业食堂”
便利蜂在门店中配备餐饮区,为就餐的消费者提供座位。企业供图
近日,“知乎”上一个关于公司午餐,应该建食堂还是给饭补的问题引发讨论。在被回答的70多个答案中,“食堂党”、“饭补党”似乎各有偏好。但无论选什么,都无法回避建食堂人力成本高、发饭补不够吃,叫外卖难以保证食品安全等问题,对于人数少的小公司来说更是难以选择。
便利店热餐服务“城市食堂”
相关数据显示,便利店热餐正成为城市食堂的第三选项,开放性地为城市中不同人群提供普惠、干净、便捷的餐饮服务。在“知乎”相关问题的答案中,一位员工总数40人左右的小企业负责人提到,他把自己公司员工的午餐问题包给了楼下的便利蜂,由公司出钱建账户,员工在便利蜂消费购买热餐,既得到了与集体食堂相同的菜品与服务,又把食品安全保障问题交给了更专业的机构。
“40年前,我无意间在美国进入7-Eleven店内,陈列着三明治和热狗等当地居民每天的主食。”7-Eleven创始人铃木敏文在《零售的哲学》中曾回忆道,当时他想到的是能否在店内做饭团、便当和三明治,将“便利店”和“为三餐购物”相结合。如今,便当已经成为便利店的标配,数据显示,目前市场上便当所在鲜食品类占销售额比例约40%,60%-70%的消费者走进便利店是冲着鲜食。
就北京市场而言,在进入北京前,7-Eleven调研了当地居民的饮食风格,“他们习惯吃热乎乎的现煮食物”,这就是这家门店带入北京乃至中国的“现场烹饪”服务。
不过,与冷藏便当、饭团等不同,便利店热餐面临监管问题,比如需要向食药监局取得食品流通许可证,北京同时要求有餐饮服务许可证,要求热食售卖区域要全封闭式隔离。7-Eleven几年前尝试将热餐引入上海,但由于“分餐、销售区域和其他货品未隔开,容易交叉污染”被上海市食药监局叫停。
转机出现在2015年,当年年底,新的《食品经营许可管理办法》规定,食品流通许可证和餐饮服务许可证二证合一为食品经营许可证。2016年,北京进一步放宽,认可便利店申请经营热食的资格。
2018年4月,北京市推进“一区一照”,丰台区为便利蜂光彩路店发放了第一张食品经营许可证。同样,上海也出台相关政策规范、鼓励便利店热食经营。
便利、平价与品质保障成竞争优势
随着便利店在中国城市的遍地开花,中国社会也正在经历着日本社会便利店早期所经历的一切:家庭单位正在日益小型化,大量的单身青年租房居住,生活相对独立,越来越忙碌的年轻人不再有时间在家里做饭,于他们而言,便利店开始扮演起“城市食堂”的角色。
以北京朝阳门某地为例,以办公区为主,在1公里半径内有不下4家便利店,每日的早午餐时段,都是这些便利店的销售高峰,热食窗口排队人数不下20人;以热食为重心的便利蜂甚至在门店中配备了餐饮区,该店提供的餐饮座位有36个。
便利店之所以成为“城市食堂”,一是方便,二是便宜。连锁经营的大规模特性,在原材料采购上为便利店带来了优势。
比如便利蜂,其小票上有一个特别的说明,“本店热餐食材优选,均使用金龙鱼非转基因一级大豆油”。非转基因价格几乎是转基因的两倍,“出于成本考虑,使用非转基因食用油是很多平价餐饮做不到的”,便利蜂相关负责人表示。
随着便利店业态的进一步演进,人们会越来越习惯甚至依赖便利店来满足生活的各种需求。此外,近年来现代城市改造正在推进,如北京7月起要求小杂食店不得从事食品现场制售,也让便利店可能进一步成为这场城市改造的最大受益者。
采写/新京报记者 张晓荣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