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市倒计时:八问科创板
7月22日,中国股市将迎来自身的又一“高光”时刻——科创板正式开市交易,300多万投资者也将迎来首批25只科创板股票。许多投资者已经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然而,作为中国资本市场的新事物,科创板的许多制度安排和交易规则不同于存量市场,如何更好地认识、把握科创板以及其交易规则成为摆在投资者面前的新课题。
为了帮助投资者更好地理解科创板,中新社国是直通车梳理了八个投资者普遍关注的问题以及官方回应。
52倍的市盈率高不高?
市盈率,是投资者买卖股票的重要参考指标。市盈率过高的股票往往会被视为“太贵”、缺乏投资价值。然而,据媒体统计,首批25家科创板上市企业的市盈率平均为52倍,最高的达170.75倍,明显高于存量市场IPO平均市盈率水平,引发投资者热议。
对此,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近日表示,科创板定价过程完全是市场化过程,科创企业通常一开始盈利比较少,但是增长的速度比较快,所以光看所谓静态市盈率是多少倍,其实是不够的,也要看增长率折算进去以后的市盈率。投资科创板还不能完全看市盈率,要看增长。
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阙波也表示,科创企业的估值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难题,跟成熟企业不一样,对科创企业来讲要有其他的估值方法。首批25家企业商业模式成熟,增长潜力大。
科技含量如何?
统计显示,科创板首批25家公司分属7大行业,分别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总共9家;专用设备制造业,总共8家;铁路、船舶、航天航空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3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家。另外,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仪器仪表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各有1家。
方星海指出,这些企业都是有一定创新能力,有一定专长的企业,符合科创板上市发行条件,经过上交所审核、证监会注册,在信息披露的真实、准确、完整上符合要求,投资者做投资还需要自己去分析。
方星海表示,对科创板要有耐心,可能会成长为下一批华为或谷歌企业。要用长期的眼光看待科创板,近期主要是把制度建设好,确保首批、下一批企业符合上市要求,信息披露符合高标准,不能上市不久就出现财务造假的情况。只要制度建设好就会有声誉,真正好的企业会主动上市,“要有耐心,科创板一定会成功的”。
科创板会从主板“抽血”吗?
阙波表示,首先,上交所参考中小板和创业板经验,通过几个维度的测算,如上市一周和一个月的日均成交金额和股指涨幅,发现新板块上线不会对主板产生负面影响。相反,中小板和创业板等新板块上线对主板和其他板块有带动作用;第二,上交所做的相关测算,首批25家上市企业容量有限,如果按80%换手率来算大约会有300亿元(人民币,下同)成交金额,与沪深主板相比资金额较小;第三,市场并不缺资金,主要看公司质地。
方星海也表示,中国是一个高储蓄率国家,可投资金额很多,只要有投资价值,不用担心资金。
科创板超募是否有圈钱嫌疑?
据统计,首批科创板企业总募资金额为370.17亿元,比原先预期募集资金总和多了59.28亿元。市场有声音认为,科创板超募有圈钱嫌疑。
对此,方星海回应,科创板让市场化定价,投资者愿意给出较高价格,愿意把钱给这些企业用,这是投资者判断结果,不存在超募概念,企业能不能把钱用好是需要关注的,最终还是要看企业是不是能把投资者的钱用好,从而产生收益来回报投资者。
未来是否会放低个人投资者准入?
方星海表示,现在提及这一问题有些早。科创板做了很多制度创新,包括在盈利方面放宽要求、放开了涨跌幅限制、融券机制较早推出等,需要在投资者准入方面进行规定。未来是否会放低投资者准入还需要观察,会不断调整。
证监会相关负责人此前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相较于其他板块,科创板的市场机制更为复杂、市场风险更高,对投资者的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个人投资者在申请开通科创板股票交易权限时,除了开通前20个交易日证券账户及资金账户内的资产日均不低于50万元,还应当具备24个月以上的股票交易经验。对于暂未达到前述要求的个人投资者,也完全可以通过购买公募基金份额等方式间接参与科创板。
周一若大涨大跌怎么办?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