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摆着亏本,这俩国企为何还要坚持生产
明摆着亏本,这俩国企为何还要坚持生产
新华制药新华医疗76年来坚守初心,持续产制百姓必需的廉价好药和医疗器材
布洛芬片、阿司匹林肠溶缓释片、尼莫地平片……这些百姓“最贴心”的常用药品,是新华制药(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的“拳头”产品。这些药品多数价格都在“个位数”,价格最贵的也只有十几元,是名副其实的“廉价药”,但更是货真价实的“救命药”。
新华医疗的各式手术剪。手术剪看似简单,但再简化的生产工序,也需要70多道。新华社记者邓卫华摄
二三十块钱一把的医用剪刀和镊子看似简单,但再简化的生产工序,也需要70多道,加上机器运转的消耗与劳动力成本,企业完全是贴钱生产。但就是这样一把把“亏本”的手术剪刀,新华医疗(山东新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却甘愿生产了76年。
时光倒流到76年前的1943年,艰难时世中,缺医少药,民生维艰,胶东军区抽调18名战士成立了一个制药小组,进行战时药品的研制与生产。1944年,制药小组被正式命名为“新华制药厂”。1953年,制药厂下的医疗器械分厂与制药厂各自独立挂牌。
70多年来,“分家”却不“分心”的两家共和国医药国企——新华制药和新华医疗,秉承“红色基因”,无论是战时的应急救死扶伤、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系列技术攻关,还是改革开放后的现代化转型,都坚守着让世人看病更便宜、更方便的朴素“初心”。
这是1950年新华制药厂生产车间。(资料片)
不忘初心:让百姓看病少花钱、让国人用上廉价药
1949年,中国华北黑热病流行,由于没有特效药,不但病死率很高,而且互相传染。形势严峻!研制新药的任务,落到了刚刚6岁的新华制药厂身上。经过紧急攻关,第二年,我国第一个治疗黑热病的特效药——斯锑黑克就研制成功,一举扑灭了肆虐半个中国的黑热病疫情。
随着医学的进步,黑热病早已不再多见,但新华制药仍在坚持生产斯锑黑克这一销量极低且无任何利润的药物。这样见效快、“不赚钱”的药单还很长:布洛芬片、阿司匹林肠溶缓释片、尼莫地平片……
为何始终坚持生产这类利润并不丰厚的药品?新华制药党委书记、董事长张代铭告诉记者:“我们一直没有忘记成立时的‘初心’——新华制药的诞生就是为了解决药品紧缺问题,新华人对于自己骨子里红色基因带来的责任感,看得比利润重。”
记者了解到,斯锑黑克以及用于治疗误食毒鼠强的特效药乙酰胺注射液,目前只有新华制药生产。“由于保质期短,生产的这类药物,90%以上最后都报废了,企业还要为此付出高额的成本。但就算亏本,我们还是要生产。关键时候这些药能挽救宝贵的生命,不能因为没有利润,就放弃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张代铭说。
如今,医疗器械行业生产基础医疗器械的厂家少之又少。在新华医疗的展览室里,各式各样的手术剪刀挂了满满一墙,足有两三百把。其中简单的一把14尖直手术剪,工艺流程也要74道!“机器运转消耗、劳动力、仓储物流等成本算下来,企业完全是亏本。”新华医疗副总经理杨兆旭说,保障最基础医疗器械的供应,就是保障老百姓看病不涨价的基础。从1943年起,新华医疗就坚持生产各类廉价又好用的基础医疗器械,“初心”始终如初。
“去医院验血看似是一件小事,但在这背后,却是国外医疗器械企业高昂的利润。”杨兆旭告诉记者,“一台瑞士进口的全自动血型分析仪价格约20万欧元,但新华医疗自主研发出的相似产品,售价仅20万元人民币。”
“只有把医疗设备的费用降下来,才能降低看病成本。”杨兆旭告诉记者,多年来新华医疗牢记“初心”,一次又一次打破发达国家尖端医疗设备在市场上的垄断地位,让更多人能用上价格更便宜的好设备。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