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麦客”张大生:带着收割机大军走南闯北
河南驻马店,素有“豫州之腹地,天下之最中”的美称。在这里,“吃不愁,穿不愁,开着收割机去旅游”早已成为当地老百姓的一句顺口溜。而“开着收割机去旅游”的人,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天中麦客。
4月,当中原大地上开始忙碌起来,麦客们也收拾行囊准备出发。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奔跑在路上的收割机大军,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前方,等着他们的是风吹日晒。
张大生就是“麦客”一员。出生于1963年的他,20岁参军,25岁单骑走新疆,26岁下海经商。一心想跳出“农门”的他,却又在2002年率先组织农机跨区作业队,回到了“农门”。
十几年来,张大生的农机车队,多次远赴黑龙江、四川、海南、湖北、广西等地从事跨区收割作业,累计跨区收割1000余万亩农作物,打响了“天中麦客收获中国”的品牌。
张大生
低调的理事长
骑一辆电瓶车 办公室不大桌椅有些老旧
“呜——”“呜——”一辆辆汽车呼啸而过,从河南信阳往驻马店的高速公路上,习惯了陡坡、急弯的驾驶员,可能会忍不住打瞌睡,“它太平了,一马平川。”两边是一望无际的麦田,树长得很低,人的视野开始变得宽阔起来。再过一个多月,蔚蓝天空下的绿色海洋,就将涌动金色的麦浪。当微风带来收获的味道,也预示着一群被称为“天中麦客”的人,需要出发了。
交通的发达,在某种程度上,使得这里的农机化作业,开展得风生水起。在麦客们奔赴各地前,记者来到驻马店市确山县。
得知有人来访,张大生让记者等一会儿,说他正在驻马店开个会。
现在,张大生是河南省十大三农新闻人物、驻马店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确山县三源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虽然头衔越来越多,他却把荣誉看得很轻,“我就是个农民,没有摆谱的资格,也不整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
初见张大生,他骑着一辆电瓶车,逢人都打招呼。县上的人,几乎都认识他。
他邀请记者来到他的办公室,一间位于二楼的房间。房子不大,近20平方米,左边的墙上,密密麻麻地挂着锦旗,右边则是张大生近年来做好人好事的记录。几张看起来有些老旧的桌椅,是这个房间里最“时尚”的家具。
张大生向记者介绍收割机车队所到之处。
买收割机创业
车子少活路多 手割麦的历史一去不复返
上个世纪80年代,张大生从部队转业回来,先是单骑走新疆,后是下海经商,“年轻时候就该闯一闯!”这一路上,有人给他买过饭,在他受伤时有人给他疗过伤……一路风风雨雨,一路得到别人的帮助,这让他产生了回乡创业、回报社会的念头。确山县,人口多、耕地多。但每到麦收季节,家家户户都会为麦收犯愁。上个世纪90年代,麦收机械少,而麦收是一件繁重的体力活,抢收不及时会有很大损失。麦子越黄,村民额头上的汗水就会越来越重,他们焦急,万一麦籽落地,没来得及收割,岂不是又会坏了一年的收成?而后,随着几台从外地开来的“新疆二号”收割机出现在中原,“杀”到了农业最发达的家乡地头,张大生突然敏锐地感觉到,农民依靠手割麦的历史,可能真的要一去不复返了。“当时车子很少,活也很多,我的商机就来了!”1997年,他利用手中的闲钱,买了两台这样的收割机。“机器收割比人工来得快多了!”张大生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神情。这个将近60岁的人,至今还在“天中麦客”的队伍里挑大梁,他很乐意将自己的故事讲给别人听。2000年,张大生又向亲戚朋友借了4万元,在确山县城开了一家售卖收割机零配件的门市,“当时看好了一个商机,就是经销收割机,但资金却不足。”对于农民张大生来说,他只要踏踏实实,便可以衣食无忧。但由于他经营收割机产生了良好收益,当地不少村民找到他,询问该如何挣钱,这让他不得不有了更多思考。
张大生和他心爱的收割机。
路路发车队诞生
带着咸菜馒头 200多台车浩浩荡荡上路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