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险市场迎来最严监管
车险市场迎来最严监管
广东省推行车险缴费实名制。聚焦车险市场
只要给汽车买车险,就能保障用车的各种风险吗?未必!全媒体记者留意到,近年来车险市场“虚假费用”“虚假理赔”等现象频发,不少消费者在不知情情况下,就被保险公司擅自将个人投保资料转售,造成理赔不顺等状况。同时,各大保险公司车险业务下滑,亏损严重。为此,银保监会从今年起监管手段持续升级,严格整顿车险中介市场秩序、签订车险自律公约等。在连番的“雷霆”手段之下,车险市场是否能迎来新的生机?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邓莉
[车险购买建议]
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汽车事故赔偿标准较高,建议消费者适当提高三责险保额,至少购买50万元以上限额的三责险,北上广深等地区消费者,可考虑购买150万元及以上限额的三责险。
【乱象痼疾】“虚假理赔”损害行业和投保人利益
近几年车险市场乱象频发,最被业内诟病的包括有:给予投保人约定以外的利益、虚假费用、虚假理赔、违规套费等。银保监会指出,保险公司编制虚假资料和造假经营数据,不仅造成同行恶性竞争,还损害投保人利益。
中国人保董事长缪建民在CF40年会上坦言,目前市场上的保险公司超过200家,但仍处在粗放式发展阶段,存在着“高投入、高成本、高消耗”的现象。这也是导致车险乱象丛生的最大根源。在5月下旬广州举办的“明势·论道·优术”2019第七届云山汽修大会上,中国人保车商业务部副总经理安龙称,近年来汽车保险保费呈下降趋势、商业保险出险率也出现逐年下滑。以中国人保数据来说,出险率为20%左右,也就是说投保了一百辆车,只有20辆车会出险理赔。然而一直以来存在的保险市场乱象,最终导致保险公司保费虚高,赔付率虚低,费用率虚高,还得编假资料、做假账,却赚不到什么钱。全媒体记者留意到,根据目前已经披露2018年年报的7家非上市财产险公司,车险保费合计122.28亿元,承保亏损10.57亿元。
[问题1] 车险销售过度依赖4S店等中介
缪建民指出,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市场上很多财产险公司包括一些大公司,过多地依赖汽车4S店等中介渠道,这是财产保险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他指出,卖一张保单,90%以上的保费作为手续费被中介机构拿走。据悉,保险行业内部为了提高报批费率水平,会虚列其他费用套取手续费,比如通过虚列宣传费、劳务费、咨询费等费用科目来套取手续费的方式很普遍。这是当前车险行业的“无奈”现状。保险公司没有构建起直通客户的有效渠道,只能投入巨大的费用向4S店等中介“买业务”,结果就是4S店、车商、汽车维修店皆赚钱。不仅保险公司陷于“小店面绑架大机构”的尴尬境地,客户也会被4S店等中介“捆绑”消费。
[问题2] 送油送购物卡?小心被“虚假理赔”
不少车主发现,近年来直接找保险公司买商业车险,还有保险合同之外的“额外便宜”,如买保险送油卡、交通卡、超市购物卡,甚至直接返还现金等。保监会相关人士指出,其背后实质是对保险产品的降价。给投保人额外利益后,这些利益是无法直接入账的,属于保险法规定范围内的违法支出,制造了保险行业的大量“虚假费用”。无法合法合理入账的支出,会被保险公司以“理赔支出”的名义入账,然而列入理赔却没有真的理赔,就形成了“虚假理赔”。最终,损害消费者投保权益的情况就出现了。
此外,有的机构及业务员为了争抢业务,存在未经消费者同意,擅自为消费者缴纳保费以生成保单锁定客户;还有保险机构及业务员与不具备资质的第三方代理机构开展车险业务合作,部分中介为追逐高额代理收入,将消费者投保意愿层层转售、异地投保,最终造成消费者的理赔不顺的现象出现。
[问题3] 信息垄断,理赔环节20%存“水分”
由于4S店新车销售的垄断,也逐渐形成了新车保险代理资源的垄断。大部分汽车企业集团成立了保险中介机构,反过来成为汽车保险价值链条的“话事者”。同时,4S店几乎垄断了汽车的维修保养资源,牢牢掌控维修工时、零配件价格、修复更换标准的话语权。
平安财险广东公司的相关人士告诉记者,虽然绝大部分事故车辆的维修均由保险公司理赔、予以承接,但在实际理赔过程中,保险公司无法与4S店等谈判有效控制维修方案、价格、质量与成本,加之车主由于非本人付费并不关心成本问题,使得事故车维修信息不对称。不仅保险公司难以控制理赔成本和风险,而且理赔渗漏问题仍然普遍存在。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