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创中心五周年:高校助力科技成果转化 产业转型升级
中新网上海5月23日电 (高志苗)科创中心建设五年来,上海各大高校将科技成果转化作为服务国家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积极参与科创中心的建设。近日,中新网记者走进上海交通大学产业研究院、复旦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探究各高校如何助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交大: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的“交大模式”
依托双创示范基地的建设,上交大制定了科技成果转化规范性管理文件,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并最终形成“上海交大科技成果转化蓝皮书(征求意见稿)”。
蓝皮书作为通用流程适用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转让、许可、专利直通车、完成人实施、作价投资等多项活动,致力于打造具有上海区域特点和学校优势的“交大模式”。
上交大孔海南教授有关湖泊生态修复等发明专利采用了“专利作价入股,成果完成人享有主要收益”的转化模式。学校与中信集团旗下中国水环境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并成立校企合资公司上谷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学校以河道底泥快速干化、资源化等数项专利技术折价入股。
“折价入股采用‘2-2-6’的分配方式,即学校占比20%,学院占比20%,科研团队占比60%的模式。学校每年科技成果转化约250-300项,其中折价入股占比约为10%”。“完成人实施”模式转化方面,“2018年,共计开展完成人实施项目6个,涉及科技成果28项,金额1994万元”,上交大产研院院长刘燕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复旦科技园:四方面促进产学研合作
复旦科技园现已基本形成研发、创业、孵化、产业基地的有机链接,有效构筑了源头创新和高新技术孵化产业化的支撑服务平台。目前,园区企业约60%与复旦有关,产业业态50%左右与复旦优势学科有关。
复旦大学科技园创新中心 高志苗 摄
在促进产学研合作方面,复旦科技园总经理王伟表示,复旦科技园将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是关注高校科研成果,科技园通过组建专业团队与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院取得联系,第一时间获得高校研究成果信息;二是了解企业需求,通过搭建技术转移平台,在全国各地征集企业技术类需求;三是建立产业基金,针对有价值的项目进行资金投入;四是建立技术经纪人培训制度,通过一些标准课程,使技术与市场实现更好地对接。
2012年入驻科技园的上海泓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是由一群在复旦管理学院读MBA的同学共同创立。2014年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同步,在科技园政策的支持下,“公司将高难度的环境治理技术转化为现实成果,转化后的成果形成一体化集装箱,服务于小微企业、小镇农村等环境污水治理”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宋红坤介绍。
同济:全国首个智能网联汽车试点示范区
我们也许会对各大汽车公司的人工智能概念车赞叹称奇,而由同济大学、上汽集团联合建设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评价基地则是奇迹的发源地。作为智能型新能源汽车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测试基地是工信部授权的国内首个智能网联汽车试点示范区。
“该基地既能支持面向SAEL0到L5的不同等级自动驾驶系统测试,同时也能支持自主式、网联式等不同技术方案的自动驾驶系统测试”平台负责人之一、校长助理余卓平教授表示。
“无人驾驶汽车的难题之一是雨雾等恶劣天气下的路况识别,我们在测试区主干道沿途布置了雨雾模拟装置,用来测试车辆在雨雾等天气条件下的性能及表现”余卓平强调。
据了解,该测评基地现已完成由同济与上汽集团协同研发的自主无人泊车功能测试、V2V车辆编队行驶功能测试,同济协同创新中心自主研发的自动驾驶电动清扫车测试。该测评基地在V2X信息交互技术、环境感知技术、场景模拟测试技术等多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完)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