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果“涨声再起” 专家:无需过度担忧
近期以来,社会上对猪肉、水果等食品价格上涨预期强烈,专家表示——肉果“涨声再起” 无需过度担忧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林火灿
今年以来,我国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减税降费力度,理顺重要领域价格形成机制,市场供求保持平衡,通胀预期有所回落,居民消费价格温和波动。目前,物价总水平保持平稳运行态势,预示经济运行稳中向好,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对猪肉、水果等食品价格上涨的预期比较强烈。国家统计局不久前公布的数据也显示,今年前4个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0%。其中,4月份当月CPI同比上涨2.5%,连续两个月处于“2时代”。
有关专家在接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总体来看,今年以来,我国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减税降费力度,理顺重要领域价格形成机制,市场供求保持平衡,通胀预期有所回落,居民消费价格温和波动。目前,物价总水平保持平稳运行态势,预示经济运行稳中向好,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物价出现结构性上涨
今年前4个月,CPI分别上涨1.7%、1.5%、2.3%和2.5%,月度同比涨幅在温和波动中呈平稳上涨态势。其中,最近两个月来,物价同比涨幅有所提高,进入了“2时代”。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认为,今年4月份CPI同比上涨2.5%,主要因个别品种同比涨幅有所抬升所致。其中,猪肉、鲜菜、鲜果3类项目当月同比涨幅都超过了10%。
“总体来看,尽管最近两个月CPI涨幅扩大,但明显低于3%的调控目标,而且主要受上年基数、翘尾和季节性等因素影响,呈现结构性上涨特征,不具备全面上涨基础。”国家信息中心财政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张前荣说。
张前荣分析说,今年前4个月,食品价格同比上涨3.2%,约拉动CPI上涨0.62个百分点,对CPI上涨的贡献率为29.7%。非食品价格上涨1.7%,约拉动CPI上涨1.48个百分点,贡献率为70.3%。非食品价格对物价上涨的贡献率明显高于食品,虽然近期猪肉价格上涨导致食品价格涨幅有所扩大,但非食品价格总体保持平稳,物价不具备全面上涨基础。
“目前,我国物价涨幅在全球范围内处于中等水平。从国际范围看,我国物价涨幅略高于美国、欧盟等发达经济体,明显低于俄罗斯等金砖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处于中等水平。”张前荣说。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美国CPI同比上涨1.7%,欧盟调和CPI上涨1.6%,略低于我国CPI涨幅。印度CPI同比上涨7.1%,俄罗斯同比上涨5.2%,南非同比上涨4.2%,巴西同比上涨4.2%,明显高于我国CPI涨幅。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前4个月,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各月分别上涨0.1%、0.1%、0.4%和0.9%,月度同比涨幅略有提高。
张前荣表示,PPI上涨主要受国际油价上涨、上年同期环比涨幅为负等因素影响。今年以来,PPI涨幅低于CPI涨幅,上下游价格走势倒挂。
猪肉供应量相对充足
4月份,猪肉价格上涨14.4%,涨幅比上月扩大9.3个百分点,影响CPI同比上涨约0.31个百分点。
相关数据显示,今年3月上旬,白条猪价格出现连续、快速上涨。北京新发地市场3月1日白条猪批发平均价是7.28元/斤,到了3月10日,价格上涨到了9.45元/斤,10天的时间价格上涨了29.90%,涨幅相当明显。此后,价格小幅波动。
“总的来看,在过去60天,猪肉价格变化很小。换句话说,肉价在3月中旬上了一个台阶以后,表现出冲高乏力态势。”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统计部部长刘通说。
刘通分析说,3月上旬,猪肉价格明显上涨,是预期拉动的提前上涨。从市场情况看,3月份第1周,白条猪日均上市量周环比增加了10%,年同比增加了15%,供应并没有出现短缺。在此情况下,肉价出现上涨主要源自市场之外的推力,特别是一些机构公布的数据显示,能繁母猪存栏量下降,为肉价触底反弹提供了条件。
“能繁母猪存栏量增加或者下降,反映到供应能力和价格上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期,业内人士把这种滞后期称之为‘蛛网效应’。也就是说,毛猪供应在2019年下半年可能会呈现出‘紧平衡’状态,肉价会出现上涨。所以,3月上旬上涨属于提前上涨。”刘通分析说,相关数据公布以后,多数预测均趋向于猪价将达到历史高点。这种预期,对肉价上涨起到了很强的推波助澜作用。
刘通表示,实际上,白条猪头数并不完全表示猪肉酮体的供应量。在肉价上涨以后,养猪场弥漫着待价而沽的情绪,毛猪留栏时间延长,毛猪单重普遍增加,2019年4月份,毛猪单重普遍增加10%。照此计算,今年4月份猪肉供应量是超过去年同期的。如果这种现象延续下去,在毛猪头数下降20%、毛猪单重增加20%情况下,毛猪出栏头数下降可以通过单重增加来弥补,猪肉供应量仍然相对充足。
不存在通货膨胀风险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