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滚动 >

中国经济韧性何在?提高居民收入激发消费活力

2019-05-21 01:02 来源:互联网 编辑:运营003
摘要: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宏观数据显示,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7.2%,增速回落。李实:确实这几年消费表现

  中国经济韧性何在?
  提高居民收入激发消费活力

中国经济韧性何在?提高居民收入激发消费活力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宏观数据显示,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7.2%,增速回落。回溯看2018年的经济数据,消费增速也有所下滑。而另一方面,随着出口、投资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消费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稳定器”。

  今年或者更长一段时间中国消费的可能表现是怎样的,从稳定中国经济的宏大角度看,如何释放消费活力?新京报就这些问题采访了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田国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实、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

  三位人士都呼吁,要提高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中低收入人群是中国未来消费的潜在人群,必须要保证这部分人群的收入增长保持一个较高的速度,才能释放消费活力。”李实说。

  对于消费降级还是升级的争议,田国强和李迅雷都认为,消费降级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成立。

  “增加中低收入人群收入释放消费活力”

  新京报:消费是本轮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如何激发消费活力/潜力?

  田国强:按对经济增长贡献来看,消费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主驱动,在外部经济形势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增多的情势下,对稳定中国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这一切取决于家庭收入不断提升和减小今后家庭开支的后顾之忧。消费需求如果能够进一步得到激发,一方面有利于提振国内投资需求,包括吸纳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资,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进一步吸纳进口。

  而近年来,中国消费增速下滑,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首先,从2012年第四季度开始实施的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显示,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速经历了一个持续下跌过程,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均从此前的双位数跌入单位数。其次,近年来中国股市震荡带来的财富负效应也是非常巨大的,2018年中国股市就蒸发了15万亿元,今年外部环境的反复变化也使得股市再次出现震荡。第三,过去中国房地产市场曾被作为一个回报可观的投资乃至投机渠道,房住不炒方针及各种限购政策的出台,使得这个市场的利润空间大大压缩。第四,中国居民在生、老、病、居、教等方面普遍存在保障不到位的担忧,也会对居民消费的可持续性带来压力。

  关于如何激发消费活力或潜力,我有三条建议:一是提收入,劳动收入是主导居民消费的长期因素,要对作为居民工资性收入来源的企业减税降费,确保微观企业主体在经济内外部冲击下能生存和取得更大发展,同时要更大力度地降低居民个人所得税,让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持续增长;

  二是振两市,中国的股市和楼市是受政策干预比较多的市场,当然股市也比较容易受外部负面信息的冲击,但是只要真正在这两个市场实行市场化的改革,让市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会再上一个台阶;

  三是补短板,即补政府在提供公共品和公共服务方面的短板,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尤其是生、老、病、居、教等过去一直处于短板的民生需要,做到生计有所靠、终老有所养、病疾有所医、住者有所居、求学有所教,这是广大民众真正期望的,也是有能、有为、有效和有爱的有限政府的应有之责。

  李实:现在需要解决一个问题——在经济增速降速的情况下,能否使得中国的消费即使不能增速也能保持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增长水平,这就需要在政策、制度上进行改革以刺激消费。

  第一,进行大分配格局的调整。居民收入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受经济增长的影响,还受到分配制度的影响。这个分配制度指的是大分配制度,即国民收入中居民收入、政府收入、企业收入的占比。要调整分配制度,适当减少政府的收入,增加居民收入的份额。通过制度的调整,即使经济增速在下滑,也可以使得居民收入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速。

  第二,在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上,通过结构性或者差异性的政策,更快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增长水平。高收入群体本身就有很强的消费欲望,但其不一定在国内消费。但低收入人群不一样,其收入增加一块钱,都可能消费掉。因此,要改变或者缩小居民的收入差距,就要进行改革。比如,目前的劳动力市场是一个由户籍制度造成的分割的市场,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竞争也不充分。要进行劳动力一体化的改革。还比如,中国的资本市场是一个以垄断为主的市场,存在进入壁垒和障碍,市场既不完善也未实现充分竞争。这样,很多银行、证券等金融部门就可以获得垄断的利润,造成部门之间收入工资的差距等。因此,解决收入差距问题,也要进入资本市场的改革。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

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京ICP备11011451号-1

举报热线:(010)12377

举报邮箱:xinhua_ljzjr#ljzjr.cn(#替换@)

合作QQ:1447260813

中国金融时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8 ljzj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