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有多牛?全世界三成的提琴,都产自这个小镇!
一把中国制造的小提琴能有多便宜?
在淘宝网上,产自江苏黄桥的入门琴价格从199元起。
就是这不可思议的低价位,撑起了中国提琴总产量的70%,也占据了世界提琴版图的30%。
2019年4月12日,在中国乐器协会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上,“中国提琴产业之都黄桥”作为“乐器行业功勋单位”受到表彰。
在当地,不会拉琴的农民造琴的历史已有50多年,并连续24年提琴销量稳居世界第一。阳春白雪遭遇下里巴人,高雅艺术邂逅发财致富,共同谱写着“中国制造”的美丽与哀愁。
从“社办”小厂到琴韵小镇
黄桥的“提琴之都”是行政区划调整的结果,原本这里最出名的是特色小吃黄桥烧饼。
2010年,黄桥镇合并了周边的数个乡镇,变成了拥有二十多万人口的“超级乡镇”。原来经轻工业部和中国乐器协会联合命名的“中国提琴之乡”溪桥镇也并入了新设立的黄桥镇。
从黄桥镇政府向西五六公里,才是这个“提琴之都”的大本营。沿途,琴韵小镇的地标优雅而醒目,宽广的道路两侧是提琴状的人工湖和建设中的乐器产业园区。
根据当地政府提供的数据,2018年全镇乐器生产及配套企业完成产值22.8亿元,销售收入24亿元,占到了全镇经济总量的1/5左右。全镇年产各类提琴逾百万套,其中OEM(品牌代工)约占60%。
在故事开始的1960年代,这里只是给上海提琴厂加工配件的一家“社办”小厂。几位下放回原籍的上海知青拿着公社资助的几百元钱,在旧民房里做起了琴头、弓杆等零配件。
“一个琴头五毛钱,一个弓子一块钱。”江苏凤灵乐器集团董事长李书回忆说。
1971年8月9日,江苏省泰兴县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溪桥人民公社乐器厂。1973年4月22日,溪桥生产的第一把“向阳牌”小提琴诞生了。
到上世纪70年代末,因为机制和市场等多种因素,上海提琴厂下达的生产计划萎缩,工厂处于严重亏损状态。
1980年,李书担任提琴厂副厂长,他对内整顿风纪、调整生产布局,对外拓展合作、参加“广交会”,逐步将企业扭亏为盈,跃升为全公社排名第一的工厂。
1984年,李书抓住全国工业体制改革的机遇,走城乡联合的道路,与上海提琴厂签订了十年的联营协议,公社提琴厂由此变身为上海提琴厂泰兴分厂。这次联姻成为溪桥提琴产业腾飞的起点。
1995年1月1日,发展壮大的溪桥乐器厂正式独立,再也不用跟上海提琴厂四六分账了。当年,它就成为国内第一大提琴生产商,冲垮了众多国营乐器厂。
1996年,工厂又拿到了自营出口权,溪桥乐器厂更名为凤灵乐器有限公司,50%的产品通过合作的美国公司销往美国市场。自此,凤灵乐器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提琴生产商。
2007年1月13日,《洛杉矶时报》以《中国:小提琴制造王国》为题报道了溪桥的提琴产业。文中写道,“由于采用了流水线生产并拥有对每小时挣50美分感到满意的熟练工人,凤灵公司能以低于25美元的价格出售其产品……他们把德国和法国挤出了低价小提琴市场。”
在海外媒体眼中,“中国制造”在提琴领域里的异军突起与在玩具、服装、洗衣机、家具等领域的表现没太大不同——凭借廉价劳动力和快速提升的技术占据行业主导地位,而世界提琴行业的最高水平还在欧洲。
十多年过去了,这种产业格局没有太大改变,黄桥依旧生产着世界上绝对大多数的入门级学生用琴。不同的是,当年的“提琴之乡”早已升级为“中国提琴产业之都”。
2018年,以黄桥乐器文化产业园为核心打造的“琴韵小镇”入选全国特色小镇、江苏省首批特色小镇。
在琴韵小镇的沙盘前,黄桥乐器文化产业园管委会办公室主任钱富民娴熟地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起“一湖一厅两片区”的建设规划,这项占地3.17平方公里的工程将分10年逐步实施,目前已完成30%至40%。
在最新的政府规划中,黄桥镇力争到2021年聚集300家乐器企业,形成年产百亿元的规模,提升在全球乐器行业中的地位。钱富民介绍说,在黄桥现有乐器企业中,除了独占鳌头的凤灵集团,还有年产值6000多万的企业一家,年产值3000多万的企业七八十家,十几个人的家庭作坊上百家。
“上世纪80年代,凤灵乐器一家就可以代表黄桥的提琴产业,到90年代它还占80%以上,现在大约占到全镇产量的40%。”曾经在凤灵集团工作多年并对提琴产业深有研究的钱富民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