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托举国之重器的北斗团队
“河汉纵且横,北斗横复直”。自古以来,北斗如天河中一座灯塔,吸引着人们辨明方向、运筹四时的灼灼目光,承载着人们面对浩瀚宇宙“援北斗兮酌桂浆”的豪迈。4月20日,第44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
二十余年来,中国航天人自力更生、披荆斩棘,在太空部署了北斗“大棋局”。如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从遥不可及变为自主在握。
这一国之重器背后,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以下简称五院)北斗团队二十余年的默默耕耘。
从无到有,困难重重,上世纪末北斗一号研制在摸索中起步。彼时国外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国内的部件厂家尚未成熟。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北斗一号总设计师范本尧回忆,国产化是从北斗一号的太阳帆板做起。
“当时很多卫星都不敢上,北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硬着头皮上。”北斗一号卫星总指挥李祖洪介绍称,老一辈北斗人逐一攻克技术难关,于2003年建成了北斗一号系统,使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此后,北斗二号研制在国产化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为实现快速形成区域导航服务能力的国家战略,以谢军、杨慧等为代表的北斗人设计了国际上首个以GEO/IGSO卫星为主、有源与无源导航多功能服务相融合的卫星方案,攻克了以导航卫星总体技术、高精度星载原子钟等为代表的多项关键技术,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建成了国际上首个混合星座区域卫星导航系统。2012年12月,该系统开通服务,服务区域覆盖亚太地区。
北斗三号更是一马当先,开始了从并跑到领跑的征程。五院卫星团队在谢军、迟军、王平等人的带领下,率先提出国际上首个高中轨道兴建链路混合型新体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星间链路网络协议、自主定轨、时间同步等系统方案,填补了国内空白;建立了器部件国产化从研制、验证到应用一体化体系,核心器部件长期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局面被彻底打破!
4月20日22时41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第44颗北斗导航卫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介绍称,此次发射的卫星是北斗三号系统第20颗组网卫星,属于北斗三号系统首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郭超凯 摄
与航天强国的导航系统相比,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起步晚、基础弱,高精度时间基准技术成为最大的“拦路虎”——这项核心技术直接决定着定位精度,决定着整个工程的成败。
为此,北斗人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攻关。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五院全力啃下了这块“硬骨头”,使国产星载铷钟从无到有,从粗到细,性能指标不断提高,成功突破封锁,填补了国内空白。
据五院北斗三号卫星总设计师陈忠贵介绍,4月20日发射的北斗导航卫星采用的星载氢钟,性能更是提高了一个数量级,“从以往300万年误差一秒提高到3000万年误差一秒”。
作为一个重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北斗工作直接牵引带动着数百家单位、数万人。“这是一项团队工程,没有个人英雄,航天事业的成功是一个团队的成功”北斗三号工程副总设计师、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说道。
在研制攻关过程中,即便是北斗团队的泰斗和“明星”人物,也从不“藏着掖着”。他们相信“教会徒弟才能解放师傅,一代更比一代强”,醉心于推进知识转移和人才培养。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