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滚动 >

网速飙升的故事会一直讲下去?

2019-04-10 03:53 来源:互联网 编辑:运营003
摘要: 
在上述两位专家看来,提升传输速度的努力方向之一是利用太赫兹波频段拓宽如今的频谱资源。例如,1880MHz到1900MH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6G网速或比5G快百余倍
  网速飙升的故事会一直讲下去?

  实习记者 于紫月

  5G的多米诺骨牌,终于被推倒了第一块。据外媒报道,韩国已于近日正式推出5G网络,成为全球首个向公众提供5G商用服务的国家。

  不过,已有更多人将关注点放到了更远处。据媒体报道,美、俄等国本着“使用一代、研究一代、储备一代”的原则,开始向6G迈进。

 

  我国也站上了6G的赛道。工信部部长苗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国已经开始着手研究6G。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6G时代网速有望达到1Tb/s,或比5G理论传输速度快百余倍,这一预测有科学依据吗?未来7G、8G时代网速还会继续上升吗?

  传输速度不可能永远快下去

  网速,一般是指用电脑或手机等终端设备上网时,用户上传和下载数据的速率。理论上,网速同时包括上行速率和下行速率,即发送数据的速度和收到数据的速度。一般而言,下行速率决定普通用户浏览网页、下载视频的快慢。

  那么,决定网速快慢的是什么呢?

  “网速快慢(即数据传输速率)和带宽、传输功率有关。”无线通信专家、芬兰奥卢大学博士后何继光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带宽,即频带宽度,是指传输信号时载波的最高频率与最低频率之差。如果把城市的道路看成网络,道路有双车道、四车道还有八车道,显然单位时间内八车道能够让更多的车辆通行。我们可以将带宽看作是车道的数量,网络中传输的信息量可以看作是通行车辆的数目。带宽越大,信息的传输速度也就越快。

  记者了解到,联网的网络带宽处在动态变化中,用户实时使用的带宽大小主要取决于运营商骨干出口的带宽、运营商提供给客户的接入带宽、客户所访问的内容提供商的带宽、线路和设备衰耗以及同时在线的人数等多方面因素。

  “提升数据传输速度涉及到关键技术理论突破、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器件制造工艺等多方面因素。考虑到这些限制因素,目前看来,数据传输速度的升级存在‘天花板’,不可能永远快下去。”何继光说。

  对超快网速的需求或在未来降低

  “与5G一样,6G的优越性或许也会体现在指标数据的提升上,如最大传输速率、传输时延、传输可靠性、最大连接设备数量等。”何继光说。

  说到指标数据的提升,我们最关心的莫过于传输速率了。按照国际通信标准组织3GPP的表述,5G下载速率理论值将达到10Gb/s,即数秒之内几十Gb大小的高清电影就能被下载完毕。

  5G的速度已如此之快了,到6G时代还有提升空间吗?6G网速真能达到1Tb/s吗?

  “我个人认为,单用户情况下6G峰值传输速度理论上应该能达到1Tb/s。但在现实环境中,数据传输会受到很多动态因素的影响,实际传输速率会低于理论上的峰值传输速率。”何继光说。

  “通信是一个整体性产业,只论传输速度而不论其他是不科学的。”通信门户网站飞象网首席执行官项立刚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终端的数据传输速度要与存储速度相匹配,如果硬件的存储速度跟不上,传输速度再高也是没有用的。

  “另外,如果没有应用作为驱动,即便速度提升了,也没有应用场景,更没有付费用户。这种情况下,运营商也不会盈利,那为何还要拼命提高速度呢?”何继光认为,5G商用以后,其传输速度应该能基本满足普通用户的日常需求,如在线观看超高清电影、在线玩高清游戏等。

  “考虑到整合性,到了6G时代,用户或许不再那么介意传输速度的快慢,其实这一点从5G的应用场景中就能看出端倪。”项立刚进一步解释道,在3G、4G时代,人们期待更快的速度,而到了5G则添加了低延时和广联结的特性,因此6G可能不会将所有精力都集中在解决速度问题上,而是会在其他方面做出努力,比如天空、地下、水下和地面一体化通信的建设等。

  “这就像网路技术刚开始普及时,电脑用户会特别关注上网速度的快慢。而到如今,我们会更关注图片处理、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应用进展。”项立刚说。

  速率与可靠性处于博弈状态

  从当下来看,5G的传输速度已满足目前大部分用户的需求,但或许未来当新应用场景出现后,我们仍会对更高的网速产生需求。

  “比如,未来的虚拟现实、可穿戴设备、工业物联网、无人驾驶等垂直领域可能会对更高的数据传输速度有需求。”何继光举例道,无人驾驶汽车需要安装非常多的传感器来实时采集数据并将数据传输至边缘计算平台,因此需要更快的传输速度。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更高速的传输?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

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京ICP备11011451号-1

举报热线:(010)12377

举报邮箱:xinhua_ljzjr#ljzjr.cn(#替换@)

合作QQ:1447260813

中国金融时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8 ljzj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