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中国 >

人物志:改革“先声”胡福明:用实践检验岁月华章

2019-09-07 09:30 来源:互联网 编辑:运营003
摘要: 
题:改革“先声”胡福明:用实践检验岁月华章 作者 杨颜慈 入秋,和煦的阳光洒在胡福明在南京住所的门前庭院。

  入秋,和煦的阳光洒在胡福明在南京住所的门前庭院。曾经“引爆”理论界“春雷”的哲学青年,如今已是年逾八旬、满鬓花白的老人。

 

  回顾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有一个人的名字不得不提——他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主要作者胡福明。

  时至今日,一贯勤于阅读、思考的胡福明,依然保持着惊人的记忆力和清晰的逻辑。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这位改革“先声”的谦逊与随和。

  “回头看看人生,想想从文章初拟到修改,再到刊发后的‘大风大浪’,我只想说,作为历史车轮中的一个‘小人物’,我做了问心无愧的事。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我尽力了,能做的我都做了。至于千秋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在头版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刊登了以胡福明为主要作者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该文在中国思想理论界引起巨大震动,引发了席卷全国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看似一篇“简单”的报纸刊文,在当时的背景下,却承载着超乎想象的艰辛和压力。

  “‘四人帮’粉碎后,举国欢腾。人们渴望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然而,‘两个凡是’观点的提出,成为当时阻挠发展和拨乱反正的根本症结。”胡福明决定,必须要写一篇文章,全面地、集中地揭露“两个凡是”唯心论、形而上学的本质,为拨乱反正破除障碍,恢复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观点。

  然而,在当时批判“两个凡是”,是要冒着极大政治风险的,甚至是坐牢的下场。

  胡福明思考再三,还是决定要拿起理论“武器”,利用哲学理论知识,来推动拨乱反正。“我是一个理论工作者,除了手中的笔,我没有任何‘武器’,没有任何权力,没有别的方法手段可以为党和国家、为人民做些什么。”

  文章发表后,巨大的反响和来自高层的指责几乎同时产生,所有参与其中的人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当时,有人指责说这篇文章‘理论上是荒谬的’‘政治上是很坏很坏的’‘是砍旗的’。”对于这些斥责声,胡福明并不动怒,而是淡然面对。他坚信,实践会证明一切。

  终于,在真理标准讨论面临夭折的关键时刻,因为邓小平的“一锤定音”,这篇文章在历史上留下深深的印记,也让改革开放的大幕就此拉开。

  “实践证明,批判‘两个凡是’是正确的,改革开放是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胡福明说,“一切都要经得起实践检验。”

  在他看来,坚持实践为准,才能了解和尊重老百姓的感受,才会努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不脱离人民,不被人民所抛弃。正是在这样的逻辑下,实践也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的辉煌历史,见证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岁月华章。

  整个采访过程中,让人格外难忘的是,老人依旧保持读书、看报的习惯,入户书桌上的《毛泽东选集》等经典著作早已被翻烂。

  “哲学人绝不能停止思考。只要活着还能思考,就会一直思考下去。”胡福明说。(完)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

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京ICP备11011451号-1

举报热线:(010)12377

举报邮箱:xinhua_ljzjr#ljzjr.cn(#替换@)

合作QQ:1447260813

中国金融时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8 ljzj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