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帮“驮起”脱贫之路
马帮“驮起”脱贫之路
新华社南昌9月6日电 题:马帮“驮起”脱贫之路
新华社记者黄浩然、胡晨欢
在放料点和建设工地之间,是一段长约300米的陡峭山路,最高的山坡垂直落差近30米。骡马每次来到山路的拐角,都会不由自主地憋口气,然后一股脑地冲上山坡,将赶马人余玉林远远甩在身后。
马帮驮运是我国西南、西北地区特有的一种古老的交通运输方式,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这一运输方式已逐渐被车辆运输所取代。然而,近几年,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在江西南部集中贫困地区,马帮却成了打通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的关键。
在江西省兴国县东乡村,余玉林和他的马帮近期承担着西气东输垮塌土方修复工程沙石基础材料的运输任务。爬过那300米的陡峭山路,是这些日子里他们每天要完成的任务。
“最近高温,每天驮那么多砂石,马可比我们辛苦多了。为了不让它们中暑,我包里塞了很多藿香正气水。”余玉林说,每天出发前,他都得用碘伏给这些“老伙计”背上磨破的地方消毒,这些马大部分跟了他已经10多年了。
今年47岁的余玉林皮肤黝黑,是兴国县一支马帮的带头人。他的马帮如今共有10人,骡马22匹,是当地的第一个马帮。近年来,尽管村村都通了水泥路,但山区的乡村建设工程点往往离路边还有一公里左右的距离。通过人力在这段山路上运输几十吨重的建筑材料,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马帮却因其特别的运输方式,保障了众多基础设施建设顺利进行。
余玉林说,因为家里穷,1998年,他和妻子前往广西打工。在广西期间,在朋友的介绍下余玉林得知马帮生意效益不错。2001年,余玉林和妻子在广西选了4匹骡马,用卡车运回了家乡。
刚开始养马时,村里人都不理解余玉林,也不相信在山里赶着马能赚钱。“一开始我也不知道怎么训练它们,慢慢才掌握了马的习性。”余玉林说,有一次给骡马喂料,他和妻子不小心让骡马受到了惊吓,自己的腰被踢伤了,妻子的两颗门牙也被踢掉。
2006年,余玉林接到了第一单骡马生意——运输高压电线塔建设材料。
“现在我经常骑摩托车到处接单,有时一天要跑100多公里。我们希望趁着自己还有力气,多攒点钱。”余玉林说,2015年开始订单多到接不完,那年他购买了14匹骡马,他的马帮也成了当地最大的马帮。在他的介绍下,兴国县多了4个马帮,加上外地来的5个马帮,如今,平均每天有150匹骡马在不同的村里干活。
多年来,余玉林和马帮成员几乎每天清晨5点起床,一直忙到晚上8点才能休息。
马帮没白辛苦,他们给当地村民帮了大忙。
家住兴国县茶园乡里溪村半山腰的贫困户谢芬兰今年69岁,老伴右脚行走不便,不能下山,易地搬迁困难。谢芬兰的儿子儿媳常年在外务工,二老和两个孙女过去一直住在土坯房里。
去年,在当地政府帮助下,谢芬兰打算建一栋新房,可是建房材料用车辆只能运到山脚下。上山的路程虽然只有300米,但要穿过田埂,还要攀上180余级台阶,用人力肩挑背扛几乎不可能。
为此,村里的干部找来了余玉林的马帮,仅用了3匹马,20天时间,就搬完了3万块砖、20余吨砂石和水泥。
“如果没有马帮,我们家到现在可能还没住上新房。”谢芬兰说,从他开始,村里不少农户通过马帮运输建筑材料或搬家解决了住房问题。
住进新房的谢芬兰养了100余只鸡鸭,预计今年底脱贫。
据茶园乡统计,里溪村183户贫困户已全部解决住房问题,累计脱贫125户603人。兴国县计划2019年实现贫困县脱贫摘帽,到2020年实现贫困人口全面脱贫。
对于余玉林而言,马帮的工程可能会随着全面脱贫越来越少,他也计划明年在家里后山种上中药材。
“我相信马帮终将消失,但只要农村日子越过越好,也不愁没活干。”余玉林说。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