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榆林:传承红色基因 续写壮丽篇章
榆林开往西安的客运列车驶过归德堡铁路大桥。榆林市委宣传部供图
7月29日拍摄的榆林市红石峡。 本报记者 肖晓良摄
7月29日,在榆林中学校史纪念馆,义务讲解员、学校地理教师刘波给参观者讲述学校光辉历史。 本报记者 肖晓良摄
7月30日拍摄的神木市刘志丹东渡纪念碑。 本报记者 肖晓良摄
7月23日至8月3日,“记者再走长征路”活动来到榆林,记者们踏着革命先辈的足迹一路前行,在一幅幅图片、一行行文字、一件件实物、一段段讲述中重温革命先辈激情燃烧的岁月,体悟新中国成立70年来榆林的发展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榆林在较长的时间里与黄土高原、窑洞、毛乌素沙漠、缺水、风沙大等概念连在一起。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榆林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迅猛发展,富集的能源资源让工业成为主导产业,四通八达的路网让交通更加便捷,昔日的沙漠披上了绿装,群众的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
再走长征路,一个不一样的榆林呈现在我们眼前。
革命印记深深烙在这片土地
中央红军入陕、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清涧起义、陕北第一个基层党组织成立、红石峡会议、南丰寨会议、红军东征、陕甘革命根据地建立……一个个历史事件让人热血沸腾;刘志丹、谢子长、李子洲……一个个英雄让人肃然起敬。纵观中国革命史,榆林是一个绝对不能忘却的地方。
早在20世纪初,李子洲等一批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就来到榆林这片热土,传播马克思主义,播撒革命的火种。在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1924年的秋季开学典礼上,李子洲作为校长公开宣称自己“为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种子而迁就此职”。
1935年10月16日,由红一方面军改编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分左、右两路进入定边县。第二天,在前往吴起镇(今吴起县)的途中,由于敌人的飞机轰炸,4名红军战士负伤牺牲,至今人们仍不知道他们的姓名。
1927年10月12日,清涧起义爆发,清涧、延川、宜川等8个县的众多青年农民加入了起义队伍,他们明明知道参加革命有可能会牺牲,但依然义无反顾。
1929年,李子洲在狱中给家人写信,其中明确表示“我一个人牺牲了,会有更多的人站起来。不要为我伤心流泪,勇敢斗争下去,党的事业必胜,将来的社会是光明的”。
为了党的事业必胜,为了社会的光明,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让红色的革命印记深深烙在这片土地上。
继承先烈遗志 推动榆林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翻身当家做主人的人民群众在党的带领下,敢教日月换新天。榆林人民群情振奋、意气风发,迅速投入到了生产建设之中。
固沙丘、建梯田、兴水利、种庄稼,农业生产热火朝天;修路、拉电、打井、盖房,改善生活条件热血澎湃。正如72岁的绥德师范原校长宋永华所说,革命时期,先辈们的目的就是救国,建设时期,我们的目的就是强国。无数革命先烈牺牲了,但他们的精神一直在传承,成了榆林人民群众发展生产的不竭动力。
1982年12月28日,《人民日报》在头版以《榆林地区发现一个大煤田》为题,向世界宣告中国发现了一个大煤田——神府煤田。“陕北有煤海,质优易开采。”富集的能源资源掀开了榆林工业发展的新篇章。
1998年获批成为全国第一个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后,榆林以能源化工为代表的工业经济加速发展。在煤向电力转化、煤电向载能工业品转化、煤油气盐向化工产品转化的“三个转化”战略的指导下,榆林的能源开采越来越机械化、智能化,能源转化效率越来越高,产业发展质量越来越高。
除了煤炭,榆林石油、天然气、岩盐等资源储量也非常丰富。经过不断地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榆林的工业生产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据统计,改革开放40多年来,榆林规模以上直报工业资产总额超过5700亿元,是1978年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资产的4900多倍。
随着能源化工产业的发展,榆林北部地区和南部地区的工业发展差距很大,很不均衡。近年来,南部地区按照合理引导产业布局、振兴南部、做优做精特色农业等战略,逐渐形成以杂粮制造等轻工业为主的特色工业经济。南北不同的区域特色工业经济为榆林经济健康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国观察
国际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