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万里风鹏正举 中国未来为什么前景可期?
九万里风鹏正举(新中国发展面对面(12))
——中国未来为什么前景可期?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十九大擘画的中国未来30多年战略宏图,犹如一幅壮美的华夏盛世图展现在世人面前,极大激发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奋斗热情。
习近平总书记豪情满怀地说:“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就应该有雄心壮志。”经过70年的持续努力,新中国已站到了新的起点上。回望过去,辉煌中国的成就已载入史册;展望未来,锦绣中华的画卷正徐徐展开。美好前景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新征程上,我们要以坚如磐石的信念、只争朝夕的劲头、坚忍不拔的毅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接续奋斗。
一 中华民族的雄心壮志
伟大事业之所以成其伟大,就在于目标的宏大高远。1954年,毛泽东同志说:“我们的总目标,是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1992年,邓小平同志也说过:“如果从建国起,用一百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那就很了不起!”
今天重温这两段话,是多么情真意切,多么语重心长!这就是中华民族百年魂牵梦绕、百年矢志不渝、百年接续奋斗的雄心壮志。
70年来,中华民族始终朝着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不懈努力。1964年12月,周恩来同志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即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国防、现代科学技术。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战略安排。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三步走”战略,即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前两个目标都先后提前完成。在这个基础上,1997年党的十五大谋划新的“三步走”战略,即到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现在,第一个目标已经提前4年完成,第二个目标也将在2020年实现,这就为加快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有利条件。
站在历史新的更高起点上,党的十九大高瞻远瞩地擘画了到21世纪中叶中国发展的战略安排,为中华民族百年航程谋划了新的篇章。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此基础上,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前了15年,到2035年实现这个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提出了更高的奋斗目标,即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00多年来,中国人民一直有个梦想,就是彻底摆脱黑暗屈辱的历史,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愧于我们这一泱泱文明大国的称号。新中国70年来,我们已经创造了不负先辈的辉煌历史,再奋斗30年,将看到一个更加美好的中国。这就是一个大党的郑重承诺,一个大国的雄心壮志,一个民族的光明未来。
二 时与势于我有利
一分钟转瞬即逝,能发生什么?“复兴号”前进5833米、全国GDP增加1.57亿元、移动支付金额3.79亿元、7.6万件快递被收发、2370.7万元的商品进入中国、26人走上工作岗位……这是系列微视频《中国一分钟》展示的发展奇迹。短短一分钟,这些难以想象的变化,充分说明中国未来发展具有无限潜力和生机活力。
只有观大势、明大势,才能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正是基于对中国未来发展光明前景的科学判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极为宝贵、稍纵即逝。抓住了,就能赢得战略主动,迎来事业大发展;错失了,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逐渐落后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
历史上,中国就有因没抓住机遇而落后的前车之鉴。比如,由于清王朝的闭关锁国,我们与第一次工业革命失之交臂,最后被世界潮流抛弃,陷入了落后挨打的悲惨局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我们没有很快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的机遇,使中国面临被开除“球籍”的危险。这些惨痛教训必须深刻吸取,要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调动和运用好国内外形势变化带来的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我们的独特优势,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从国际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发生大规模战争的概率较小;虽然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但求合作、谋发展仍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愿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速发展,给全球经济发展孕育出新的机遇和增长点。今天的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制造国的地位难以撼动,具备最完整的工业体系,拥有近14亿人口大市场的吸纳和消化能力,各国都想寻求与我们合作的机会,世界繁荣发展需要中国贡献。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