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创新气象为农服务体系观察
从“靠天吃饭”到“看天管理”——黑龙江创新气象为农服务体系观察
新华社哈尔滨8月12日电 题:从“靠天吃饭”到“看天管理”——黑龙江创新气象为农服务体系观察
新华社记者王建
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气象服务。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年提出,提高气象为农服务能力。作为全国产粮第一大省黑龙江,近两年来,不断创新气象为农服务体系,通过田间气象观测站、直通式服务、智慧气象等,让农业生产从“靠天吃饭”到“看天管理”,不断“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确保农业生产安全。
田间装上气象“千里眼”
在黑龙江省庆安县东禾农业有机水稻基地,竖立着一个微型气象观测站。东禾水稻种植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杨晓萍说,别小看这个气象观测站,对农业生产可帮了大忙。
气象观测站电子仪器上,显示着当前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降水等数据。“这些数据对水稻生长极其重要,如果某些数据超过正常值,就有可能引发病虫害,提前预警,田间管理人员就会及时预防。”杨晓萍说。
王可荣是东禾农业有机水稻基地的田间管理负责人,今年61岁,种了30多年地。他说,过去种地、管理靠经验,有时打完药下雨了,起不到啥作用,现在气象可以提供精准服务,为丰产丰收奠定了基础。
行走在黑土地上,时常看见田间地头的微型气象观测站。走进黑龙江省富锦市万亩标准水稻示范基地,一排排绿油油的稻田望不到边。“水稻长势如何,温度、降水、旱情等数据,田间地头的微型气象观测站可以随时监测。”该基地的种粮大户柳军力说。
柳军力告诉记者,气象服务农业生产越来越精细,农田气象监测站不仅保丰收,还可以提供气象预警,每年在春播、夏管、秋收时节,都离不开它们。
在黑龙江省,田间地头的各类气象观测站已达到1003个。“经过努力,黑龙江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农业气象服务体系的覆盖率已经达到90%以上。”黑龙江省气象局副局长高玉中说。
直通式服务让种田更方便
8月初,庆安县气象局副局长孙安辉带领技术人员,来到东禾水稻种植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田间开展现场服务。气象业务人员分析往年的降水分布、日照时数、气温极值、本地灾害性天气等情况,指导田间管理。
气象业务人员告诉杨晓萍,近期降雨较多,应注意及时排水,预防稻瘟病。杨晓萍说,气象人员深入田间,使气象服务更有针对性,让农业生产从“靠天吃饭”到“看天管理”,减少了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带来的损失。
最近一段时间,黑龙江省部分地区遭遇强降雨,对农业造成较大影响,黑龙江省气象部门准确预报、及时预警,把天气信息及时传递给广大群众,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的作用。
前几天,富锦市迎来一轮强降雨,富锦市东北水稻专业合作社种了1万多亩水稻,合作社理事长刘春接到气象预警信息,他及时采取排水措施,减少了损失。
记者从黑龙江省气象局了解到,近两年该省气象部门抓直通服务,组织技术人员经常到田间地头、深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黑龙江气象APP”、微信、短信等方式,直通式气象服务惠及全省95%以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智慧气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通过智慧气象,还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让农产品更有“卖点”。去年开始,黑龙江省延寿县信合有机稻米专业合作社承担了智慧气象“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及溯源”试点。合作社理事长姚洪亮说,过去大米品质好“靠嘴说”,现在用数据来说话。
近两年来,黑龙江省把气象为农服务进一步深化,引进社会企业和社会化服务,从气候角度对农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行记录,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的品牌效益和附加值。
在延寿县信合有机稻米专业合作社的气象为农深度服务站,这里的屏幕可以展示来自合作社水稻田间气候仪器的监测画面,可以显示空气温湿度以及不停刷新的土壤水分、温度、光照强度、风向、风速、雨量等16种数据。
姚洪亮说,比如一株水稻,通过智慧气象将记录它从播种到收获的全程气候条件、水肥情况,分析气候条件对大米品质的影响,通过第三方出具一份大米气候品质评价报告证书。
当这株水稻收获并被加工成大米上市后,它从播种至成熟收获全生育期内所有农事操作及用肥、用药等信息被记录收集起来,制成独有的溯源信息库,存储了文字、图像及视频资料,形成一个二维码,加印到大米包装盒上。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