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科技星空的璀璨群星
新华社北京8月5日电 题:筑梦科技强国建设——致敬科技星空的璀璨群星(上)
新华社记者张泉、温竞华、岳冉冉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坚守初心、扎根一线,把毕生献给了扶贫攻坚与治病救人;他们矢志科技报国,用行动践行着对自主创新的使命与担当;他们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己任……他们,是全国9100万科技工作者的优秀代表,他们的品质与精神之光,闪耀在神州大地,照亮了科技星空。
创新:助力“中国桥”的时代跨越
1700米一跨过江、世界最大跨度双层公路悬索桥……将于今年9月份竣工的杨泗港长江大桥,是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徐恭义的又一力作。
杨泗港长江大桥悬索桥采用全焊接钢桁梁结构的创新设计、仅用36天完成施工架设,与国际同类桥梁相比节省用钢量10%,主缆承重钢丝采用国际最高强度级别、并首次实现超高品质悬索桥钢丝完全国产……凭借一系列创新设计,杨泗港长江大桥突破多项世界纪录的同时,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经济高速发展、工程技术水平持续提升,我国广袤的土地上,一座座特大桥跨越大江大河,连通着四通八达的经济“动脉”。投身桥梁设计30余年,徐恭义用一次次创造性的设计见证着“中国桥”的时代跨越。
汕头海湾大桥实现我国现代悬索桥“零的突破”,西陵长江大桥首次实现公路一跨过长江,镇江五峰山长江公铁两用大桥首次实现高速铁路一跨过长江……徐恭义主持或参与设计的大桥创造了一系列的技术“突破”。然而,每一次突破的背后都是巨大的挑战,如何攻克难题?唯有创新。
设计一座桥,要考虑很多因素,既要安全实用、耐久美观、经济性好,还要满足航运、规划等多方面要求。“每座桥的设计都经历过费尽心思、冥思苦想的时刻,做梦都在考虑更好的解决方案。”当被问到是否辛苦时,徐恭义说:“这是我们设计师的职业,是工作和专业分内的事。”
“每座桥都像自己的孩子。”徐恭义说,最感到自豪的,莫过于自己设计的桥梁性能表现优良、收获良好口碑。
坚守:用所学专业圆农牧民“致富梦”
他四次放弃提拔升迁的机会,只为育成品质优良的肉牛新品种;他2010年将自己创办的夏南牛科技公司无偿捐献给政府,在他的管理下,现资产已达7000余万元;他辞去党政职务,以腾出更多时间精力用于研发与推广……
他是河南省泌阳县夏南牛研究推广中心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祁兴磊,他主持育成中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肉牛新品种——夏南牛,被誉为“夏南牛之父”。
多年前,邻村人家的牛病死了,这是个重大损失,祁兴磊至今记得那家人伤心无助的样子。被深深触动的他,立志要用自己的所学帮助农民养牛致富。这一干,就是38年。
1986年起,祁兴磊科研团队在只有几间破瓦房的羊册镇家畜改良站开始了长达21年的夏南牛培育“长跑”。前期没有通电,他们就点着煤油灯夜里坚持工作;知识匮乏,就努力自学、找专家请教;为培育屠宰率高、抗病性强的品种,他们定期测量上万头牛的数据指标……
夏南牛培育成功后,祁兴磊依旧没有松懈,他全身心投入到夏南牛的推广和配套技术的研发。祁兴磊说,只有同时有了“良种”和“良法”两把“金钥匙”,才能真正实现养殖夏南牛致富。
如今,夏南牛及其冷冻精液已推广到全国27个省区市,数量千万头以上,为越来越多的农民带去致富希望。
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寒牧区,同样有一位坚守畜牧业领域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她是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副所长姬秋梅。
中国牦牛数量2200多万头,占世界90%以上,藏族群众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但在30多年前,西藏牦牛生产研究领域几乎空白。
54岁的姬秋梅自小长在牧区,读完博士后又回到了牧区。“牦牛配种你都管,不害羞吗?”年轻时姬秋梅常听到这样的话,“只要这个工作能让牧民富起来,就没什么害羞的。”
30年来,她带领团队完成了牦牛基因芯片的研发;开展了西藏牦牛遗传资源和多样性研究;创建了适合西藏纯牧区和半农半牧区牦牛育肥模式;主持了牦牛胚胎移植攻关研究……
畜牧业研究苦,尤其在海拔4000米以上。高海拔的长途跋涉,高山缺氧的严酷环境,长期超负荷工作……她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由于早期没有得到有效治疗导致后期病情加重,光手术就动了三次。姬秋梅却说:“能让农牧民腰包鼓起来,能让科技成果走进农牧户家,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奉献: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事业
中国观察
国际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