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银河”、造“天河” 国际超算大会首位女主席不贴性别标签
受访者供图
卢宇彤,生于1969年,现任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主任、中山大学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教授、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性能计算专项专家组成员。
人物档案
爱国情 奋斗者
“常有记者问我,有没有什么故事可以讲一讲?我回答他们,这个故事很难讲,因为我的研究工作本身比较枯燥。可我觉得,枯燥并没有什么,研究要看真功夫,需要硬实力,就不会那么有趣嘛。”眼前的卢宇彤,脸上带着浅浅的笑容,讲起话来温文尔雅。
这位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主任可是有“真功夫”的。她先后参与了“银河”系统及“天河”系统的研制工作,在业内提到卢宇彤,同行都要竖起大拇指。
同时在推广应用上,卢宇彤也很有一套。她把“天河二号”发展成为世界上用户量最多、应用范围最广的超级计算机(以下简称超算)系统之一。前不久,她担任了第34届国际超级计算大会主席,也成为担任此职务的首位中国学者、首位女性科学家。
对于“首位女主席”的称号,“技术控”卢宇彤看得很淡。她说,相比获得的各种荣誉和职位,她更希望自己能做出世界上最好用的超算系统。
缘起“银河—Ⅰ”
卢宇彤的父母都是大学老师,家里学习氛围十分浓郁。“小时候,爸爸每天晚上都要看书,我也静静坐在他旁边看书。”想起这一幕,卢宇彤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尤其喜欢看科幻书”。
因此,当同龄女孩子都在玩洋娃娃、过家家时,年幼的卢宇彤却喜欢观察大自然的各种变化,至今她仍保持着这个爱好。
“哇,‘银河—Ⅰ’足足有一个小型会议室那么大,它的表面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各种电子管。”上高一时,卢宇彤去参观“银河—Ⅰ”,被眼前的庞然大物深深迷住了,她心中的“科研种子”就此种下。
高考报志愿时,她毫不犹豫地填报了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并顺利入读。随后,她过关斩将从本科、硕士读到博士。
“本科毕业前,做毕业设计,是我与超算缘分的开始。”卢宇彤回忆道,彼时她的导师负责“银河—Ⅱ”编译器的开发工作,于是她跟随导师,进行“银河—Ⅱ”相关系统的软件测试与验证,这项工作也成为她毕业设计作业。
“不同于现在的操作,那时所有程序都要在字符界面上完成,必须按顺序输入,稍有差错就得从头来过。所以,输入程序时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耐心、谨慎地完成每个步骤。”卢宇彤说,正是靠着这种认真、谨慎的工作态度,老一代“银河人”独立完成了所有的硬件和软件设计,并将这种精神一路传承下去。
1983年“银河—Ⅰ”亿次巨型机研制成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具备研制巨型机能力的国家;1992年“银河—Ⅱ”十亿次通用并行巨型机研制成功,使我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能进行5到7天中长期天气预报的国家之一;“银河—Ⅲ”等系列巨型机相继研制成功;2009年我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天河一号”问世,2010年该系统以峰值速度4700万亿次的高性能排名同期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榜单的榜首……
从“银河”到“天河”,卢宇彤跟随“超算国家队”共同成长,也见证了国产超算从“跟跑”到“并跑”再到连续多年夺取“世界第一”的发展全过程。对此,她感到十分幸运。
“我很幸运,赶上了国产超算发展的好时候,一毕业就能和团队多次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攻关任务,这对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来讲,非常难得。”卢宇彤说。
提笔护“天河”
卢宇彤是“天河二号”的主任设计师,主要负责互联网络通信协议的设计。超算系统中各个层面的信息交换,都要通过连接节点之间的高速互联网络和通信协议来完成。因此,高效的通信协议设计,对实现超算速度,起着关键的作用。
“高性能计算的每一个计算节点,都需通过高速互联网络并行地联结在一起,才能实现超算速度。犹如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一样。我和团队要解决的问题是,通过高效的通信协议,让众多处理器一起工作时形成合力,让它们一起‘抬水喝’,而不是‘没水喝’。”卢宇彤说。
然而,当时相关技术都掌握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手中。“所以我们只能靠自己,从零开始搞研发。”卢宇彤回忆道。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