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过兵吧?走过22000多公里的那种
你当过兵吧?走过22000多公里的那种
央视网消息:(记者 康彦龙 朱春燕 李姗珊 张莉 樊帆 邢明)很多人向往远方,以为那里有诗,但有人向往远方,是因为那里有祖国的界碑。
“有我在,祖国放心!”十数年的坚守,是他们对祖国最长情的告白。
“共度患难日子总有乐趣。”生死与共的情谊,都在他们的相视一笑里。
“送别不是件轻松的事。”从新兵到老兵,每一次再见,都是又见。
他们脚下,是祖国2.2万公里陆地边防线、1.8万公里陆地海岸线、1.4万公里岛屿海岸线。他们心中,是妻儿的思念、父母的牵挂,还有青春的梦想。
今天,是独属于他们的节日。这里,有他们无悔的心声。
有我在 祖国放心
正午的阳光洒在黝黑的皮肤上,粗糙的手掌还残留一些皴裂的痕迹。休假在家的边防战士鲁周扬,由于带娃儿疲累,躺在床上睡得有些沉,突然,一声刺耳的防空警报声从街对面的军营传来,蹭地一下,他从床上蹿起,直接冲出家门……
旁边正在哄娃儿的妻子,看着丈夫这一连串举动,惊呆了!
这是本能反应。“守边日常拉练,听到哨声就要马上起来。”
鲁周扬驻守的塔克逊哨所位于喜马拉雅山北麓,我国西藏岗巴地区,是中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门户。
这里,海拔4900米,最低气温可达-40℃,全年有200多天刮着8级以上大风,最大时可达10级以上,紫外线辐射强度是内地的6倍。
这里,空气含氧量为内地的35%,在内地心脏跳动一次的供氧供血,在这里需要跳动三到四次才能满足供给。
塔克逊哨所供图 摄影/王乾
9年前,鲁周扬大二,投笔从戎,壮志满怀。然而19岁的他并不知道,他奔向的地方不仅仅是“风大一点儿而已”。
在拉萨下飞机后,整整坐了一天的车,才到达日喀则新兵连,刚开始每天流鼻血。“部队用的黄胶盆到我们手里都成了红胶盆。”但穿上军装就不走回头路。
刚到塔克逊时,鲁周扬入住的是老兵留下的营房,“翻修了一下,里面加盖了一层瓦,前面加的阳光棚保暖,如果冷,多盖两床被子就是暖气了。”
下暴雪是士兵们最担心的,一旦大雪封山,汽车和人员无法上山,哨所就“与世隔绝”了!下大雪之前,士兵们要做好冬囤,“囤一些比较耐放的蔬菜,比如土豆、洋葱、白菜等。”
鲁周扬吃过的毕生难忘的土豆炖鸡块就是在哨所,“土豆居然是糠的,看着很完整,一咬跟蜂窝煤一样。”
在哨所旁的山腰上,战士们用石块摆成巨幅的中国地图,特别醒目。岗巴素有“风吹石头跑”的威名,所以每隔两个多月,战士们就要爬上山,重新摆放石块,给它们刷上鲜艳的颜色。“在我们那个位置插上小五星,就是要向祖国说一声,有我在,祖国放心!”
战士们满是冻疮和血泡的手 摄影/罗凯
高强紫外线的照射下,士兵们的皮肤已不再是高原红,而是岗巴黑。手脚都有不同程度的冻伤,指甲盖也外翻得厉害。鲁周扬向央视网记者展示了一张士兵手的照片,7只手没有一个完好,满是冻疮和血泡,他说,“有些士兵都还在岗。”
“白天兵看兵,晚上数星星”,哨所方圆二十公里渺无人烟。士兵们就在这“生命禁区中的禁区”站岗、巡逻、管控边境、为牧民送医送药、筑路、救灾……“雪盲症是正常反应,掉头发是正常反应,牙齿松动是正常反应,血红素高也是正常反应……”
塔克逊哨所 摄影/刘景南
不过,如今塔克逊哨所环境好了,营房换上了彩色塑钢的房顶,营区内盖起蔬菜保温棚。单调乏味的“老三样”(粉条,海带,榨菜)菜谱,一去不复返,信息传递也步入网络时代,“我们更要站好这班岗”。
鲁周扬想过,如果当年没有报名参军入伍,现在有可能和同学一起做设计,也可能跟着亲戚做生意,朝九晚五,灯红酒绿,但他从来没有后悔过,“责任,像塔克逊的红柳一样,深扎人心,每一个战士都把自己深扎于冻土,面朝苍天,无愧本心。”
2022年是鲁周扬退伍的年份:“到时看能不能留下,能留下就再干个16年。”
实现一个“更酷”的梦想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