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二号在轨飞行超1000天 今天,欢迎回家
恋恋不舍地,你最后望了一眼地球家园。你告诉我们,自己择机受控离轨并再入大气层,少量未燃烧尽的残骸将落入南太平洋预定安全海域。 今天,是你“回家”的日子,也是我们“永别”的日子。
本报记者 郜阳
天宫二号,你是我们的老朋友了。虽然你的设计在轨寿命只有两年,但从2016年9月15日,你在我们望着月亮、品着月饼的深情注视下飞向苍穹起,你已在轨飞行了超过1000天。科学家们说,你已完成全部拓展试验,光荣地履行了自己的使命。
临别之际,我们再聊聊吧,聊聊我们两年多来,一起经历的那些难忘瞬间:航天员景海鹏、陈冬搭乘神舟十一号飞船与你来了场“太空约会”、我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与你顺利完成自动交会对接,并成功为你进行了“太空加油”……
你安慰我们说,别难过。你明白,作为我国建设空间站之前,最后一次全面的技术验证,你的离开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可我们还是舍不得,尤其是上海的叔叔阿姨们,你的身上凝结了他们太多太多的心血。天宫二号多角度宽波段成像仪主任设计师危峻动情地说,虽然你要离开了,但在你身上得到验证的技术将在未来发挥更大作用。
或许未来某一天,当中国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空间站,我们还会想起你。
“空间温室”有惊喜
有望解决太空食物难题
我国航天员首次参与生物样品的回收、国内首次“从种子到种子”的空间长周期培养……天宫二号上天之时,或许谁也没有想到,两位“植物航天员”会带来那么多惊喜。
水稻和拟南芥,是两种典型的受光周期诱导的高等植物。在微重力条件下,它们会如何度过一生?花期与地球相比有何不同?随着载人航天的发展,航天员长期在空间环境中生活变成了可能。高等植物是空间生态系统的关键因素,如何利用植物在空间站生产粮食与蔬菜,供人类长期空间生活需求,这是载人航天必须要解决的一道难题。带着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郑慧琼研究员的美好祝福,两位特殊乘客开始了太空之旅。
两位“植物航天员”有属于自己的蜗居。这是由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与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巧手搭建的“太空温室”。这个比家用微波炉还小的“房子”,功能样样齐全——不仅能为植物生长提供必需的水分、光照、营养液、温度控制,具备实时可见光图像和荧光图像获取功能,还能让地球上的生物学家通过遥控指令来调节主要实验参数。“地球上的重力环境是恒定的,太空则不然,可以让科学家们了解重力对生命的影响,这对农业生产也有启示作用。”郑慧琼告诉记者。
陌生的环境里,拟南芥和水稻不像在地球那么“听话”。空间没有重力引导,植物方向感差,长得东倒西歪。令科学家们没想到的是,由于空间水不能有效地回到土壤中,增强了水稻吐水现象,尽管这一现象使得水滴漂浮于培养盒中,影响了水稻的生长,但却能在未来服务于药物生产。
“还有就是,植物在空间开花更晚,长得也慢,但寿命更长。”郑慧琼表示,研究发现,拟南芥在长日条件下微重力下植株比地面对照多活65天,短日转长日的植株比地面多活456天。“在空间里,水稻的叶片衰老也慢于地面。”
本次实验共有5个培养单元,包括两个拟南芥单元和两个水稻单元,和一个由航天员直接参与回收拟南芥单元样品,这也是我国航天员首次参与生物样品的回收。“这是天宫二号唯一的生命科学实验,两位‘植物航天员’为未来建立以植物为基础的空间生命生态系统、控制植物开花、提高植物产量等提供了重要依据。”郑慧琼表示。
高精度“定时神针”
对深空探测影响深远
“该项目系统复杂、难度大、创新性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是国际上首个在轨运行的冷原子钟,整体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今年4月召开了天宫二号空间冷原子钟成果鉴定会,与会专家给出了这样肯定的意见。
空间冷原子钟,是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制的“定时神针”。这台高精度时钟把原子某两个能级间的跃迁频率作为参考频率输出信号,同时利用激光使原子温度降至接近绝对零度,减少原子热运动的影响,使原子能级跃迁频率受到更小的外界干扰,从而实现更高精度。在微重力环境下运行高精度原子钟则有着更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在太空广域范围内对基本物理原理开展科学实验,也可发展更高精度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