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渣滓洞、白公馆脱险志士:烈士鲜血没有白流
新华社重庆7月11日电 题:“中国强大,人民幸福,烈士的鲜血没有白流”——专访渣滓洞、白公馆脱险志士
新华社记者张琴 周闻韬
70年前,11月27日,阴雨霏霏。
重庆渣滓洞监狱,24岁的孙重从二楼被转押到一楼牢房;不远处的白公馆监狱内,25岁的郭德贤换上了入狱前穿着的旗袍,静静地坐在地板上……
此刻,解放军的炮声已隔江可闻,新中国的曙光即将洒向这里。然而,枪声、喊声,火光、血流,渣滓洞、白公馆变成人间地狱,300多名被关押在此的革命志士倒在了黎明之前。
他们用生命践行了周从化烈士生前“失败膏黄土,成功济苍生”的誓言。
在血与火中,仅35人幸运脱险。
流年似水,脱险志士们陆续离世,孙重和郭德贤是目前在世的两位幸存者。70年来,脱险志士们始终不忘初心,理想与信念依然熠熠发光,并用一生不断感染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白色恐怖中,他们毅然跟共产党走
国之大家还是个人小家?生还是死?
这是那个时代革命志士面对的一道必选题,也是一道艰难的选择题。父母生养、幼儿绕膝,没有人不眷恋现世安稳,不渴望家庭幸福,但选择了革命道路,就必然要面对无数艰难抉择甚至牺牲。
救亡图存,波涛汹涌,大批进步青年踏上革命道路。
出生于浙江定海的孙重,为谋生辗转来到重庆,进入一家兵工厂当上技术工人。他积极参加地下党领导的工人运动。为了革命,他将父母和弟弟送到武汉,并暗下决心“革命不成功不成家”。1947年9月,他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受到上海回乡武装起义的哥哥以及表叔等革命者的影响,12岁的郭德贤心中扎下了革命萌芽,她的家成了秘密联络点。在重庆云阳简易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时,她参加进步团体“自治会”,组织同学们上街义演,为抗战前线募捐。1939年8月,年仅15岁的郭德贤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工厂里,孙重带头发起了一次次工人运动。1948年4月,他被捕并关押于渣滓洞监狱。1949年1月,由于地下党组织遭到叛徒出卖,为通知同志们安全撤离和销毁文件资料,郭德贤放弃逃走的机会,和一双年幼的儿女被捕关押在白公馆监狱。
渣滓洞牢房墙上,一张张照片映衬出一张张年轻的面容:黄楠材牺牲时44岁,江竹筠29岁,马秀英26岁,罗娟华24岁,黄玉清23岁,胡芳玉23岁,荣增明23岁……
血雨腥风中,他们信仰不灭
青山苍翠,渣滓洞、白公馆掩映其中,游人散去后显得格外静谧。然而,70年前,大批革命志士们却在这“人间炼狱”时刻进行着激烈斗争。
铁窗之内,残酷的斗争不断上演,但革命的初心始终激荡。
1949年春节。岁寒,重庆浓雾弥漫。
新入狱的战友带来淮海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捷报,黑牢里的志士骤然兴奋起来。
志士们在狱中庆祝胜利,唱《国际歌》、扭秧歌、贴春联、叠罗汉……唱得酣畅、跳得兴奋,心中满是对曙光带来的憧憬。
郭德贤告诉记者,《红岩》小说中广为人知的“绣红旗”其实发生在白公馆,绣的人是罗广斌等几位被关在二室的男同志,原料是一床棉被。
“放风时得知新中国国旗是五星红旗,我们也想做一面红旗。可不知道五星红旗是什么样,就做成大五角星在中间,四个小五角星在四角。”郭德贤说,狱友们把被子上的红色被面拆下来,又找来黄色的纸,撕成五角星形状贴在上面,一面寄托着希望和力量的五星红旗就此诞生。
红旗做好后,牢房里沸腾了,从罗广斌的牢房楼板底下,悄悄传遍白公馆所有的狱友们。大家互相加油打气,还为此写了一首歌偷偷传唱:
我们也有了一面红旗,
等到重庆解放的时候,
打着我们的五星红旗,去迎接我们的党!
……
70年前的11月27日深夜,歌乐山,黑暗如磐。
此时,新中国已经成立一个多月,渣滓洞、白公馆的革命志士们满怀希望等待黎明的曙光到来。然而,国民党反动派开始了灭亡的疯狂大屠杀。300多名革命者的鲜血流成了河,熊熊火光映亮了天空。
孙重在密集的枪声中醒来,他看到“猫头鹰”徐林贵指挥射击手把机关枪枪口伸进门洞疯狂扫射。一时间,战友们纷纷倒下,坐着的头部中弹,站着的胸部中弹,高呼革命胜利的口号声与枪声混成一片,土墙弹孔斑驳,烟尘四起。
与此同时,不远处的白公馆里,郭德贤听见不断有革命志士喊着“革命万岁!共产党万岁”,倒在密集的枪声中。她意识到,最后一刻来了。郭德贤换上入狱前穿着的旗袍,静静地坐在地板上,安抚着一双年幼的儿女,等待最后的命运来临。
上一篇:陕西今年首对大熊猫双胞胎诞生
下一篇:遂宁严查涉黑恶腐败问题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