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千年大计的雄安
走进千年大计的雄安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佘 颖
本报记者 佘 颖摄
上图 雄安新区白洋淀。新华社记者 牟 宇摄
左图 6月28日,观众在位于雄安设计中心的公示现场参观。6月1日,雄安新区公示了《河北雄安新区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河北雄安新区起步区控制性规划》,征求公众意见建议。 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摄
雄安新区的定位是努力打造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高质量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目前,雄安新区已由顶层设计转入实质性建设阶段。
围绕高质量发展,雄安从高质量的指标体系方面,与世界一流对标对表,把质量管理贯穿于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全过程,坚持高新高端,打造精品工程、标杆工程。
这里就是雄安,可你现在看到的一切又不是雄安。
到雄安新区的第一天,记者就明白了这句话——根据党中央要求,雄安必须规划好每一寸土地再建设。因此,过去两年里,雄安一直在制定各种规划,真正的新区建设暂时按兵不动。
现在的雄安尚是一幅将要描绘的空白画布。在15天的采访中,记者从这幅画布的底稿小样上窥见了雄安建设的脉络,从作画者的大手笔上,我们可以尽情畅想雄安的未来。
智慧绿色的雄安
每一天,雄安新区都在天南海北的口音中醒来。设立2年来,雄安新区早就成了大家心中的“网红”。百度搜索显示,与2017年4月份相比,“雄安”搜索指数暴涨了近700%。近一年来,进出雄安市民服务中心的游客、市民已经超过270万人次。
游客们好奇,现在的雄安建成了什么样,更好奇雄安的千年大计将是什么样?
雄安市民服务中心给出了初步答案。这一连片建筑物是雄安新区设立后,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要求动工建设的第一个标的,也是雄安新区过去与未来的连接点——作为雄安新区的办公园区,这里承担着政务服务、规划展示、会议举办、企业办公等多项功能,会陪着雄安新区一起走向未来。未来的雄安要缔造什么样的智慧城市、绿色城市,市民服务中心就是缩影。
在园区中控室,记者看到了整个园区的实时智慧管理系统。园区办公楼哪些办公室开着几盏灯、每个通行闸机的工作状态如何,当时的气温、湿度、用电量都被一一记录。另外,园区采用了绿色节能的装配式建筑材料,特别是政务服务中心大楼,采用了超低能耗建筑技术,通过完善建筑构造工艺,设置密闭性强的建筑外墙,充分利用自然能源和内部热源,实现了建筑低能耗运行,与执行现有节能标准建筑相比,可节能50%以上。
走出大楼,游客们一定要去看无人车、无人超市。这可能是游客们最喜欢的体验。园区里,时不时就会看到蓝颜色、圆乎乎的自动汽车阿波龙慢慢行驶,经常有游客故意走到它前面,看看阿波龙会不会停下。在京东无人超市刷脸支付,买瓶水、拍个照,逗一逗园区里的清洁机器人,也是游客们乐此不疲的游戏。
城淀一体的雄安
离开管委会,游客们要去的下一个目的地通常是白洋淀。这个雁翎队战斗过的地方,如今正是雄安新区蓝绿空间的核心载体。根据规划,未来雄安新区的蓝绿空间要达到70%,成为三季有花、四季有绿的都市田园,做到碧波万顷、荷塘苇海的城淀一体。
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过去40多年的粗放式发展中,各种制鞋、制塑、羽绒的下脚料、垃圾堆在村旁,排入淀中,还有大大小小600多个纳污坑塘,导致这片“华北之肾”水域面积一度大幅萎缩、水质严重恶化。
雄安新区设立后,大手笔地实施了退耕还淀,又建设了引黄入冀补淀工程,从黄河引水数亿立方米补充进白洋淀,水位逐步上涨,淀区面积将恢复至300多平方公里。
更艰难的任务是恢复水质。白洋淀的污染分外来污染和内源污染两类,前者指上游和外部排入白洋淀的污染物,后者主要是淀区村民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整治也从这两处着手。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