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越长河 可亲可感
绍兴建起大运河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
古越长河 可亲可感(解码·大运河文化带·绍兴故事)
绍兴东湖上举办的乌篷船“快闪”活动。
任海霞摄(影像中国)
大运河绍兴段的石纤道。
本报记者 王 珏摄
核心阅读
对绍兴来说,一部运河演变史就是半部绍兴发展史。申遗成功后,大运河绍兴段的保护利用进入新阶段:出台意见,增加投资修缮,让运河遗产保护更科学;挖掘文化内涵,发展多样业态,让遗产传承更有效;建设文创大走廊,探索完善机制体制,让遗产利用更合理。
如今,绍兴人对运河遗产有了更多期待,也让更多人认识到要从自身做起,守护好这份文化遗产。
5年前,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浙江绍兴也首次拥有了一处世界遗产。5年后,运河遗产的保护利用渐渐深入人心,水变清了,环境变好了,人们发现运河遗产就在身边,运河保护要从自身做起。
出台意见、明确职责,保护进入新阶段
迎着连绵的细雨、踩着悠悠的石板路、赏着碧叶荷花,穿过古桥、古石亭、牌坊、运河石刻……置身于绍兴运河园,犹如“人在画中游”。东起绍兴西郭立交桥,西至越城区、柯桥区交界段,面积25万平方米,长4.5公里的运河园,路面景点均以老石板铺面,移建或组建古桥20余座,展示浙东运河的历史文化遗存,留住了运河历史文化印记。难得的是,运河园不仅是一个公园似的大型博物馆,更是当地市民休闲生活的好去处。已经退休的老姚,是绍兴本地人。每天到运河边上走走,已经成了他的习惯。
“天下古桥说绍兴,八字立交负盛名。最是纤桥世罕有,悠悠千载运河情。” 古建筑学家罗哲文的诗句,凝练概括了绍兴运河遗产的价值。绍兴运河遗产位于中国大运河的南端,是浙东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绍兴段全长101.4公里,其中列入世界遗产的河道长77.6公里,遗产点段包括运河河道本体、八字桥、八字桥历史文化街区和绍兴古纤道4处。
2500年前,越王勾践修凿“山阴故水道”,形成了最原始的浙东运河绍兴段。大运河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后,绍兴运河保护利用进入了新的阶段。绍兴出台了《关于加强大运河(绍兴段)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工作的实施意见》,这是中国大运河沿线城市中第一个出台的有关运河遗产保护、利用、传承的实施意见。
2015年以来,运河沿线的绍兴各区政府持续投资,对古纤道以及相关遗产河道实施了维修工程。2017年底,绍兴明确了市级政府部门统筹和区级政府部门直接管理的职责。同时对运河遗产实施河长制,设置了业余文保员,每段都有专人管理。5年来,绍兴没有发生一起遗产本体破坏事件。
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何俊杰说,运河遗产,是绍兴的首个世界文化遗产。“5年来,从仰望运河遗产到认识到运河其实就在身边,我们感受着运河对绍兴的改变、对当地百姓的改变。”何俊杰说。
发掘更多文化内涵,讲好运河故事
绍兴东湖,以巧夺天工的山水大盆景闻名于世,大运河的其中一个点段就在此处。在运河文化保护利用的背景下,东湖的意义被重新发掘。“人们开采石料形成东湖,石料建起了城墙、海塘、古桥……由此形成的独特石宕文化和风貌,并结合人文经典,丰富了东湖文化内涵。对东湖遗存的再次发现,成为讲述运河文化的又一个入口,拓展了文化旅游空间。”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副会长邱志荣说。
“一部运河演变史,半部绍兴发展史”,由运河孕育出的文化,深深烙印在绍兴的历史长河中。如何从文化遗产的角度阐述运河遗产,并融合文化和旅游与人们形成互动,成为新的命题。
在对运河进行立体性、系统性和原真性保护的基础上,绍兴立足讲好运河故事,从中挖掘出更多文化内涵。绍兴把运河沿岸50米到100米划分为核心区域进行重点保护,其中包含了大禹陵、东湖、兰亭等诸多景点。此外,浙东运河绍兴段途经钱清镇、柯桥街道、阮社、皋埠镇等,一条运河穿起的是周边无数的古镇,也将被重点保护。邱志荣说:“我们这里有古桥、古镇、古船、青瓷、戏曲……这些传统文化、传统产业都与运河息息相关。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是对河道、桥闸、文化遗址、沿岸产业等文化的再梳理和保护。”
上一篇:一群“新村干” 带活“老村子”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