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州巧用“金点子”让群众成为社会治理最大受益者
遇事有人办说话有人听困难有人管
黔西南州巧用“金点子”让群众成为社会治理最大受益者
□ 本报记者 王家梁
□ 本报实习生 黄 河
□ 本报通讯员 陈樟文
在全州36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依托“警务中心——楼长——单元长——居民”的网格化管理,推出放心、安心、省心、开心“四心”服务;
在全州888个行政村,通过动员各方力量,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通过12345电话热线、5万名义务民意调查员、新媒体平台等渠道将“沉默的声音”“请进来”,为服务全州发展改革大局集结智慧、凝聚力量。
……
贵州省黔西南州以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作为社会治理改革的重要方向,巧用“金点子”,破解难题、补齐短板,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一个源于实践的创新经验。
“写好”易地扶贫“后半篇文章”
就学有书读,就医更方便;安居又乐业,小康能同步……是黔西南州贫困群众易地扶贫生活变迁的现实写照。
为了让搬迁群众离乡不离家,黔西南州积极探索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社区治理新模式,在各安置点分别成立警务中心,根据安置规模配备相应的警务力量。同时,在易地搬迁社区全面推行楼长制,通过党组织提名、搬迁户推选等方式选定楼长、单元长,让搬迁群众遇事有人办、说话有人听、困难有人管。
黔西南州依托“警务中心——楼长——单元长——居民”的网格化管理,把老百姓思之切、盼之急作为推进工作的落脚点和着力点,大胆探索放心、安心、省心、开心的“四心”服务。该州抓住大数据发展机遇,通过智慧门禁、人像识别、鹰眼职能防控等技术,及时将危险因素拒之门外,确保群众“安心”;通过互助信息平台宣传防灾知识、发布邻里互助信息,确保群众“放心”;为留守儿童和老人佩戴平安手环为其提供“监测——提醒——定位——保护”一体化保护平台,确保群众“省心”;发放新市民居住证,充分保障新市民公平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子女免试就近入学等39项基本公共服务,确保群众“开心”。
打开乡村振兴“法治新格局”
“迁坟的事情,因为补偿款问题,一直未能得以解决。”
“留守儿童的‘四点半课堂’要不断完善,尤其要注重安全教育。”
……
近日,在黔西南州义龙新区顶效镇楼纳村村委会,围绕“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正在召开联席会议。会议由村两委成员牵头,党员干部、居民代表、乡贤村贤参与,对村中大事、村民集中反映较多的问题开展议事活动。
黔西南州各村以联席会议的形式,对村内大事在决策前充分论证,在决策之中献计献策,在决策之后全程监督。以此为基础,黔西南州在乡村法治之路上以多元共治为主题,牵住村规民约这个“牛鼻子”,并以综治中心作为“安全阀”、“五老”人员(即老党员、老干部、老政法干警、老教师、老知识分子)组成的调解小组作为“润滑剂”,积极构建大巡逻大防控格局。该州多措并举,全力营造“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良好局面。
各村委会成立综治中心,下设治安联防室、矛盾纠纷调解室、群众接待室,推动动态巡防、社区管控、热点整治工作齐头并进。同时,各村着力打造民警、巡防队员、农村党员干部为主的“网格+群防群治”队伍和“五老”调解工作小组。村为网、村民小组为格,进行治安巡逻、矛盾纠纷排查调解、便民为民服务等工作,做到“三知三清六掌握”即知格情、户情、民情,清楚重点人员、社会组织、公共设施,掌握基础信息、问题隐患、矛盾纠纷、刑事治安案件、从业就业、环境卫生等情况,全力确保辖区内治安防控、纠纷化解和服务群众无死角。
黔西南州创新社会治理格局关键在基层,始终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打开乡村治理法治新格局。各村积极组织动员各方力量,持续开展大巡逻、大排查、大调解工作,为新农村建设站好岗,做到位。
凝心聚力服务改革大局
“在执法过程中,照片怎么拍、录音录像录什么都有讲究,证据链不完整将影响后续强制执行的申请。”在兴义市综合行政执法局,驻队律师梁斌正就执法程序、执法方式等问题,向一线城管队员讲解。
自去年6月以来,黔西南州率先在兴义市探索“律师驻综合执法大队”模式。驻队律师充分发挥法律参谋作用,提高城市管理部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能力;参与重大复杂疑难案件、重大行政决策的法律论证,提出法律建议;发挥律师专业优势、职业优势和第三方作用,在与管理对象沟通协调的过程中提出建议,引导其依靠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下一篇:只为寻求刺激男子编造谣言被拘
中国观察
国际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