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中国 >

郭树清:美从对华贸易逆差中获得极大好处

2019-05-26 03:58 来源:互联网 编辑:运营003
摘要: 
5月25日上午,原定出席2019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的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因陪同国务院领导去山东考察调研,没有

  郭树清:美从对华贸易逆差中获得极大好处
   贸易战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损人不利己且危害全世界

郭树清:美从对华贸易逆差中获得极大好处

  银保监会发言人肖远企代表郭树清宣讲了演讲稿

  5月25日上午,原定出席2019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的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因陪同国务院领导去山东考察调研,没有亲临会场。银保监会首席风险官兼新闻发言人肖远企代表郭树清宣讲了演讲稿。“5月10日美国政府对中国输美2000亿美元产品加征关税,随后又对华为以及其他企业发布禁令,同时宣称要对人民币汇率进行反补贴调查。中国政府、企业和人民对此并不感到意外。我们一如既往地相信,贸易战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损人不利己且危害全世界。”郭树清的书面发言涉及到了当前国内外共同关心的八个话题,对中美贸易摩擦中美方的一些无理指责进行了有力驳斥。

  事实

  美国从对华贸易逆差中获得极大好处

  相当于从一头牛身上剥下来很多张皮

  他用六方面的数据和事实证明,美国实际上从对华贸易逆差中获得极大好处,“美国从中美经贸往来中得到的好处,相当于从一头牛身上剥下来很多张皮”。

  首先,美国对中国货物贸易逆差将近60%来自外商投资企业,其中相当部分是美资企业,销售这些产品最终形成美国公司的收入和利润。美资企业全球海外销售总额增长的三分之一来自中国市场。中美贸易不平衡中61%来自加工贸易,在实际价值分配中,中国真正得到的增加值很少。

  其次是美国消费者通过中美贸易获取巨大的“消费者剩余”。据统计,美国市场零售商品中四分之一左右从中国进口,例如,沃尔玛售卖的产品中26%直接来自中国。中国物美价廉的产品源源不断输入美国,降低了美国家庭的生活成本,提升了福利水平。

  三是美国输往中国的产品和服务都是中国发挥价格支撑的领域。例如,粮食、能源、飞机、芯片等大宗商品,如果没有中国的大量采购,其价格决不是今天的水平。

  四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出现“高消费,低通胀”奇迹,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口超过欧美日总和的中国,增加了全球消费品供给。

  五是美国获得廉价资本回流。中国贸易顺差积累的资本,以购买美国国债的资产方式支撑着美国的消费和投资。截至去年年底,中国有7.3万亿美元的资产,其中一半以上以美元形态存在,使得美国市场资金成本极低,为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六是美国长期占有中国巨额储蓄资源。中国人民勤劳节俭,即使在月薪十几美元和几十美元的时候,也会省出一点钱存款。中国的国民储蓄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美国对中国巨大的经常账户赤字,意味着美国同等规模的体系,美国金融体系中直接融资占比很高,存款创造效应低。美国的广义货币和现金增长缓慢,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形成鲜明的对照,足以解释美国经济金融的新秘密:美国甚至连印制和发行美元的费用也节省了很多。

  驳斥

  指责“中国偷窃美国技术”是现代强权逻辑

  美国根本没有兑现自己承诺的意愿

  美国方面一直指责中国偷窃美国技术,郭树清也用事实予以驳斥。

  他说:“中国40年前开始引进外资,境外投资者从中国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实际使用外资约2万亿美元,其中美国对华投资800亿美元。目前形成的资产1500亿美元。这些建立在企业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没有一个项目合同是中国政府强制外方签订的,现在美国突然指责中国的法律是‘强制获取外商知识产权’,甚至使用‘偷窃’这样的字眼,这是对中国人民的侮辱。”

  郭树清指出,以市场换技术,或者以技术换市场,本来是西方国家发明的,基于公平原则的交易是市场认可的。欧美国家一直标榜自由贸易,声称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技术,现在看来美国根本没有兑现自己承诺的意愿。

  他认为,美国借知识产权保护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对中国的指责完全没有依据。如今的中国已是知识产权国际规则的坚定维护者和积极建设者。“仅仅在几年前美国政府、机构和政要都公开肯定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取得巨大进步。这一切难道一夜间就改变了吗?”郭树清如此质疑。

  “历史早已证明并将继续证明,靠制裁和封锁不仅不能阻止一个国家的科技和经济发展,反而会激发其自主研发的决心,加快其技术进步的速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受到各方封锁和禁运,在一穷二白非常困难的环境下,依然制造出‘两弹一星’,中国逐步跻身世界科技大国行列。”郭树清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

  经济

  中国经济成分已呈现明显的多样化特征

  不存在所谓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近年来,国际上有观点认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结果,郭树清认为这种说法毫无根据。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

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京ICP备11011451号-1

举报热线:(010)12377

举报邮箱:xinhua_ljzjr#ljzjr.cn(#替换@)

合作QQ:1447260813

中国金融时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8 ljzj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