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原董事长袁仁国被双开 大搞“家族式腐败”
茅台原董事长袁仁国被双开
贵州纪委通报中称其“将茅台酒经营权作为拉拢关系、利益交换的工具”
5月22日,随着贵州省纪委监委网站通报茅台原董事长袁仁国被双开,一年多的猜测有了定论。去年,袁仁国突然从茅台集团去职。彼时,对于袁仁国无法“平稳降落”的说法就没有停止过。一年后,袁仁国被贵州省政协通报免职。
而根据贵州省纪委的通报,袁仁国将茅台酒经营权作为拉拢关系、利益交换的工具,进行政治攀附,捞取政治资本。这位打造了茅台黄金十年,让其站上白酒第一位的争议人物,最终还是倒在了茅台身前。而细数他的经历不难发现,这位茅台的前掌门人,“经销商”成了他在茅台职业生涯中绕不开的词。而也正是围绕茅台经销权带来的权力与利益,最终将其拉下马来。
通报
袁仁国被双开
经营权问题两度提及
5月22日,贵州省纪委发布了一份通报:经省纪委常委会会议、省监委委务会议研究并报省委批准,决定给予袁仁国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将其涉嫌犯罪问题移送检察机关依法处理。而这份通报也让袁仁国去年突然从茅台集团去职,以及上个月被贵州省政协免职等情况的原因有了定论。
根据通报,袁仁国严重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将茅台酒经营权作为拉拢关系、利益交换的工具,进行政治攀附,捞取政治资本;大搞权权、权钱交易,大肆为不法经销商违规从事茅台酒经营提供便利,严重破坏茅台酒营销环境;大搞“家族式腐败”;转移赃款赃物,与他人串供,对抗组织审查。违反组织纪律,不如实报告个人有关事项。违反廉洁纪律,违规从事营利活动,非法获取巨额利益;大搞权色、钱色交易。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非法收受他人财物,数额特别巨大,涉嫌受贿犯罪。
贵州省纪委表示:袁仁国身为党员领导干部和贵州省重点国有企业负责人,把党和人民赋予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权当作个人和家族谋取私利的工具,严重违反党的纪律和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且在十八大后不收敛、不收手,性质十分恶劣,应予严肃处理。依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等有关规定,经省纪委常委会会议、省监委委务会议研究并报省委批准,决定给予袁仁国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将其涉嫌犯罪问题移送检察机关依法处理。
回溯
与经销商打关系
曾助茅台度过最难的日子
从19岁进厂开始,袁仁国的整个职业生涯,都没有离开茅台,直至他去年被突然去职。
而在大众的认知里,袁仁国作为茅台的管理者第一次精彩的表现是其在42岁时。当时,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茅台远没有现在风光:市场占有率0.01%,产量5000吨,在全国名酒中仅仅位列第11位。而那时,中国白酒的一哥还是五粮液,茅台与其的差距并不是努一把子力就能赶上的。彼时,业界对于茅台计划性的销售渠道和单一的产品比较担忧,甚至已经不再看好这家顶着“国酒”名头的企业的发展。
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来袭,国内白酒行业受到严重冲击,茅台也不例外。当时茅台一年计划销售2000吨,而到了7月却仅销售了700吨,眼看任务就要完不成,刚坐上贵州茅台酒股份总经理位置的袁仁国在厂内组建了茅台史上的第一支营销队伍,打破了计划经济的销售体制。
在经过培训之后,这支被称为“敢死队”的18人营销队伍迅速奔赴全国各地市场。这支队伍在各地举办研讨会、订货会,邀请经销商参加,并把陈酿茅台拿出来敬经销商,经销商大受感动。袁仁国还曾亲自把各地糖酒公司的负责人请到自己家里吃饭,请大家帮忙。也许是袁仁国的诚意感动了经销商和其他企业负责人。1998年年底,茅台如期完成2000吨的销售任务,全年销售比上年增长13%,创下当时茅台历史最好的销售业绩。
经此一役,袁仁国在茅台职业生涯有了更高的发展,他被视为时任茅台集团董事长季克良的接班人。
此时,袁仁国和茅台都看到了经销商的力量,也与经销商培养了很好的往来关系。这为茅台后来的壮大铺平了道路,同时埋下了经销商尾大不掉、制约茅台发展的隐患。甚至成为袁仁国落马的伏笔。
经销商降价
声色俱厉不影响招待周到
事实上,从白酒所谓的黄金十年(2002年到2011年)看,经销商的贡献确实不容小觑。
2001年,袁仁国带领贵州茅台登陆资本市场,那一年,贵州茅台营收16.18亿元,净利润为3.28亿元,而当时这一营收不足五粮液的1/3。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