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唐山:“蜗牛梦想”小院助心智障碍人群就业
新华社石家庄5月18日电(记者杨帆)每天朝九晚五,做保洁之类的简单工作。这样一份工作普通人可能瞧不上眼,但在河北唐山的“蜗牛梦想”社区助残小院,一批心智障碍人士因为这样一份再普通不过的活儿,从被看护、被照料对象,变成能够自主生活和劳动的人。
智力障碍、自闭症、精神障碍者都属于心智障碍群体。“蜗牛梦想”社区助残小院由唐山思达特教中心发起成立,近年来安置了一大批自闭症患者。
成员亮亮小时候情绪问题比较严重,一下雨就哭。多年来经过培训,逐渐认字识数,会做简单的数学题,极端情绪也少了。但随着年龄增长,能力提升瓶颈的出现,自主生活和就业实践成了他的困难。
“自闭症患者思维相对简单,一个对正常人很简单的行为,要分解成几步教他们。”亮亮的指导老师葛东磊说,教他乘坐公交车用了3个月时间,要先教他认站牌名,再带他在公交车上听播报,一一熟悉经过的车站。
现在,亮亮每天早上7点半出门,坐9站公交车就能到“蜗牛梦想”小院,先打扫卫生,然后画陶瓷画。小院每天为学员们准备午餐,通常是两菜一汤。亮亮会负责切菜、炒菜,宫保鸡丁、酸辣土豆丝是他的拿手菜。
午休后,小院会安排城市探索和休闲娱乐,有的成员会在老师的带领下走出小院参与社会生活。靠清扫、厨艺和劳动,亮亮在小院每月能挣五六百元,虽然收入不多,但是逐步向好的轨迹,让亮亮的父母和更多的家庭看到了曙光。
“每个人的能力禀赋不同,我们经过训练,为他们安排力所能及的岗位。”小院负责人刘金超介绍,薪酬来源主要是公益基金项目、社会捐助、商品售卖,不足部分由学校负担。
记者采访时了解到,唐山正在谋划在未来几年为当地心智障碍人群提供更多的支持性、庇护性岗位。“希望有更多像亮亮一样的人,能得到帮助,来到公共场所劳动,融入社会生活。”刘金超满怀憧憬。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