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专家学者在北京共商“一带一路”防灾减灾大计
中外专家学者参加“一带一路”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大会。 孙自法 摄
中新网北京5月11日电 (记者 孙自法)如何科学应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面对的减灾需求、携手国际伙伴共建科技协同减灾机制?
在中国即将迎来第11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之际,中外专家学者就此相聚于11日在北京开幕的“一带一路”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大会,围绕“携手共建安全、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丝路”主题,展开深入探讨和交流。
本次大会由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国环境署、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办公室、“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共同主办,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牵头承办。来自联合国相关机构代表、有关国际组织负责人、“一带一路”沿线多个国家科学院院长等以及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80余名专家学者共襄盛会。
开幕式后,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学术副所长崔鹏接受媒体采访。 孙自法 摄
中科院院长、“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主席白春礼院士在开幕式上致辞指出,科技创新与国际合作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携手应对重大自然灾害风险、保护生态环境安全和实现国际社会经济繁荣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中国科技“国家队”,中科院有责任和义务为建设安全、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一带一路”贡献科技智慧和力量。
白春礼表示,“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作为首个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运行的综合性国际科技组织,将积极深化与沿线各国科技合作、携手应对共同挑战、促进民心相通与人文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他希望进一步汇聚国际智慧、凝聚国际力量,为有效应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面临的重大自然灾害风险,积极创新平台、创新机制,切实提高沿线各国防灾减灾与生态建设水平,促进全球共同发展。
联合国助理秘书长、秘书长减灾事务特别代表水鸟真美向大会发来视频演讲说,防灾减灾是“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她非常高兴看到中国政府为确保“一带一路”建设的风险可控和可持续性而采取的积极措施。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办公室愿在提高基础设施防灾减灾能力和大规模减少灾害风险方面促进国际合作、支持区域间交流,促进提升灾害风险防范能力。
她希望各国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在深化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灾害风险分析评估方法,积极提供减轻灾害风险的解决方案,加快研究制定灾后恢复新标准,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效的减灾科技支撑。
此次“一带一路”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大会会期两天,共设有1个主会场、24个分会场,并举办丝路文化与发展主题论坛,主要议题包括灾害数据调查与共享、形成机理与物理过程、风险分析与管理、监测及早期预警、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灾后恢复重建、跨境灾害风险防范、可持续发展等。大会还将倡议成立国际减灾科学联盟,推动发表《“一带一路”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北京宣言》。(完)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