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上海路径(中)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光明日报记者 尚杰 颜维琦 徐丹鹿
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品格。
“上海之所以发展得这么好,同其开放品格、开放优势、开放作为紧密相连。”2018年11月5日,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向来自17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首脑这样推介上海。
应开放而生、因开放而兴的上海,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一直领全国开放风气之先。在全国上下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进程中,上海如何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发挥开路先锋、示范引领、突破攻坚的作用,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拓展空间、激发动力?
上海在探索,在实践。
开放领域不断扩大
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从上海起步。全国第一家外资银行、第一家外资保险公司都诞生在这里。
4月10日,在淮海中路的上海代表处,野村东方国际证券正在紧锣密鼓为开业准备着。作为国内首家递交申请、首批新设立的外资控股券商,来自日本的野村控股株式会社拟持股51%。
当天,野村控股亚洲(除日本外)执行主席及中国委员会主席饭山俊康说,20世纪80年代,野村就在上海设立代表处,一直是中国金融业扩大开放的见证者、参与者。“去年的博鳌论坛上,我作为与会企业代表,又感受到了中国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开放的信心和决心。”有幸能抓住中国新一轮扩大对外开放的机遇,上海又始终站在对外开放的最前沿,野村公司上下对未来充满信心。
不仅仅是金融、证券,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医疗领域,上海也迈出开放新步伐。
坐落于外高桥保税区的上海永远幸妇科医院,是国内第一家外资独资医院。这个“洋医院”的落户,得益于上海自贸区的先行先试。2013年和2014年,上海自贸区先后放开了设立外商独资医疗机构和投资总额的限制,让日本永远幸集团看到了机遇。
“2014年年底,我们提出办院申请,当时很多人提醒,在中国,一张许可证要跑很多个部门、盖十几个章。我们担心搞不定,花2万美元请了一家咨询公司指导。实际落户过程中,自贸区管委会、浦东新区多方支持,申办特别顺利,2万美元算是白花了。”该院总裁范煜笑着说。
近两年,类似的全国首家“洋机构”在上海不断冒出:首家外商独资资信调查及评级机构——穆迪(中国)有限公司、首家外商独资职业培训机构——普华永道商务技能培训(上海)有限公司、首家外商独资旅行社——易新达旅(上海)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首家外商独资演出经纪机构——“万代南梦宫(上海)互动娱乐有限公司”……仅2018年,上海市新增服务业扩大开放项目达到413个,一大批项目正式投入运营,激发了市场的活力。
“洋机构”扎堆落户的背后,是上海市持续放宽市场准入,稳步推进金融业、服务业、制造业扩大开放,不断对标国际一流、优化营商环境的结果。
开放环境持续优化
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基础上扩大开放,需要更大的胆略和气魄。2018年,上海市制定实施“扩大开放100条”,提出5个方面、20项任务、100条扩大开放的举措,其中明确提出要深化电信、教育、医疗、文化等重点领域开放。目前,93条地方事权全部落地实施。
一些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得到解决。近几年,趁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东风,沃尔沃建筑设备中国总部拿到的订单大幅增加,然而却遇到了离岸结算难题。原有的监管体制下,要将大型机械由韩国工厂直接发往非洲,货物不报关入境,无法在中国境内进行资金结算。企业不得不绕道新加坡来完成,费时费力又增加成本。
上海自贸区金桥管委会了解到这一难题,多次与海关、人民银行、外管局等部门沟通协商,通过建设信息综合平台、“白名单”制度等,解决了这一问题。该公司副总裁兼董事詹旭说,此举不仅让企业大幅节约了成本,也让公司的离岸贸易额增长了4倍。更重要的是,上海总部获得了国际范围的合同流、收入流和资金流,从原来“纸面上的总部”变成名副其实的总部。
与此同时,上海在深化营商环境上下足功夫。2018年,上海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十大评估指标,一口气推出56项改革举措,全面完成两批共198项“证照分离”改革试点事项,办事环节平均压缩30.5%,办事时间平均压缩52.8%,目前99%以上的外资新设、变更事项通过备案方式办理,办理时间缩减至3个工作日,“亲商、安商、留商、富商”的投资环境逐步形成。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