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创新牌 上海推进新时代高水平高质量开放发展纪实
先行先试,打好创新牌(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上海推进新时代高水平高质量开放发展纪实
年初,上海拿出2018年成绩单,“优化”亮点频闪:
综合经济实力持续走强,GDP总量是1949年的近900倍,是1978年的约120倍;
就业稳定,居民收入全国居前,增速又一次跑赢GDP;
以不到全国千分之一的土地面积,贡献近1/10财政总收入;
节能降耗优化,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化,累计已减43.4平方公里;
经济结构优化,第三产业比重稳在70%,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高于全市工业增速;
需求结构优化,新动能加快形成;
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经济“两翼齐飞”,每个工作日诞生千余户新企;
PM2.5比2015年下降32.1%,劣V类水体占比从2017年38.7%下降到18%;
人均绿化面积从解放初每人“一双鞋”,升级到每人“一间房”……
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上海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发展实绩。
破釜沉舟,率先转型
一个机器人,演绎“一张蓝图绘到底”
改革开放的最初十年,上海从计划经济的“前锋”变成“后卫”,1980年—1990年,上海在GDP榜单上不断下滑,直至跌出前十。
在改革开放中跑出加速度,才会跑出新的辉煌。199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上海市加快浦东地区的开发,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
离世界越近,越先承受切肤之“寒”,也越具“一张蓝图绘到底”的转型韧性。
上海比全国更早步入经济下行阵痛期,这个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重工业拉动作用衰减,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加工陷入低谷,产能过剩、格局分散、科技含量不足……
2008年起,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自身发展转型双重影响,上海经济增速连续7年低于全国水平,议论纷起:上海怎么了?
放慢速度,忍痛转型,是上海的主动选择。
要“快”,更要“好”——上海在唯GDP的喧嚣中先踩了一脚刹车。
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忍一时之痛,拒绝“高速”诱惑。时任上海市领导对一些不理解的干部苦口婆心:提高GDP不难,比如在崇明岛搞高强度开发,但将付出巨大的生态代价。
率先转型的上海,摆脱对投资、房地产、重化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依赖,产业结构巨变,经济结构和质量效益持续向好,有底气在2017年的上海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加快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这是上海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
“上海不能不要制造业,而是要发展先进制造业、高端制造业。”上海市市长应勇表示,先进制造业的比重在GDP中不能低于25%——为防止资金、资源、资产脱实转虚,防止产业结构形态虚高,“我们要夯实产业基础”。
上海制造的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三大件”,曾是许多中国人的梦想之物。而今,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则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原有产业逐步往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上转。2018年,上海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提高至30.6%,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在内的新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超过31%。
在浦东ABB机器人基地,机器人YuMi一手拿摄像头识别人脸帮你拍照,一手忙着模仿你的笔迹签名——世界上第一台实现人机协作的双臂机器人,正优雅而灵活地演绎着上海高端制造的前世今生。
2005年,为了提升汽车业自动化水平,上海引入全球最先进的机器人企业ABB,设立机器人全球研发中心,许多中国团队自主研发的高新产品相继推出,“上海基因”越来越多。而今,ABB正在浦东康桥投资1.5亿美元新建机器人工厂,用机器人制造机器人,2020年年底投入运营。“新的工厂将成新的起点,助力推动上海产业价值链继续向高端发展。”ABB集团亚洲、中东及非洲区总裁顾纯元说。
上海产出的工业机器人,超过全国产量的四成,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区。
一张蓝图绘到底。以“智”取胜的“上海制造”,从一脚“刹车”开始,如今正驶向全球卓越制造基地。大飞机、量子卫星、蛟龙号深潜器等重大创新成果上天入地,蓝天梦、中国芯、创新药、智能造、未来车等新兴产业梦想成真。“十二五”期间全面布局,推出的徐汇滨江、浦东前滩、世博园区和临港地区、虹桥商务区、迪士尼园区等六大重点开发区域,而今已成为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平台。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