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满满!习近平重庆考察暖心瞬间
山城四月,春风和煦。
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乘飞机、坐火车、转汽车,先后用了三种交通工具,来到大山深处的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实地了解脱贫攻坚工作进展和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的情况。
他进学校、访民生、唠家常……细微处流淌着爱民亲民的真挚情怀,言语中饱含着脱贫攻坚的决心和力量。
关心乡里孩子:“衣服要穿多一点啊”
冒着早春的微雨,习近平一行人沿着蜿蜒的山路,辗转3个多小时来到中益乡华溪村。
满眼翠色的大山深处,传来欢快明朗的乐声:中益乡小学的操场上,学生们正在开展课外文体活动——表演土家族传统舞蹈《摆手舞》。一张张稚嫩的小脸上荡漾着幸福灿烂的笑容。
学校操场的围墙上,“向善”“向上”“向好”“向美”八个大字,白底红字,十分醒目。
一行人步行进入学校。看到习近平来了,学生们纷纷围拢过来,热情地问习爷爷好。
习近平俯下身子,笑着和孩子们打招呼、握手。摸到孩子们的手有些微凉,他立刻关切地说道:“穿的衣服少了吧?”
耐心询问过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后,习近平又走进师生食堂。他仔细察看餐厅和后厨、查阅菜谱、翻看食堂潲水处理登记记录表、浏览学校食堂公示栏,了解贫困学生餐费补贴和食品安全卫生情况。
每一句询问,都问到了师生们的心坎上。
习近平特别关心孩子们的上学问题,他强调,“两不愁三保障”,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义务教育要有保障。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要保证贫困山区的孩子上学受教育,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
从师生食堂出来,他还不忘关心孩子们的穿着,反复叮嘱道:“衣服要穿多一点儿啊,我看这两天有点儿凉!”
早春微寒的空气中,丝丝暖意在流淌。
点赞乡村教师:你们做的工作很有意义
“支教多长时间了?”“现在工资水平和县城或者其他地方比怎么样?”“多长时间能回一次家?”……
师生食堂外,一句句问询细致又亲切。
一位教师对习近平说,她是从这所小学毕业的,上完大学后又回到母校担任老师,已经工作了17个年头。
习近平为这位乡村教师点赞:“太好了!”并高兴地说:“我就希望看到有这样扎根这里的一批乡村教师,为我们的国家、为我们的家乡培养优秀的后代。你们做的工作很有意义。”
扶贫路上“不松手”
大山深处,云雾缭绕。
离开中益乡小学,习近平乘车沿着曲折险峻的公路盘山而上,前往华溪村贫困户家中。
华溪村坐落在“两山夹一槽”地带,位于大风堡原始森林深处,人均可耕地不足一亩。
挂着青苔的石阶有些湿滑,习近平一步一步登上陡坡,沿着“之”字形的山间小路爬到半山腰。小路两侧绿意正浓,碧油油的草叶上滚着颗颗清澈的露珠。
谭登周和老伴焦光润早早地出门迎接,见到习近平后立刻紧紧握住他的双手。习近平热情地向两位老人问好。
在谭登周家,习近平掀起床铺摸了摸被褥的厚实程度,察看粮食的储存情况,从屋外看到屋内,还同贫困户坐在一起,唠起了家常。这期间,习近平紧紧握着焦光润老人的手。
谭家曾在2016年脱贫,后因男主人谭登周2018年3月外出务工不慎摔伤,74岁的焦光润又患有风湿、哮喘等慢性病,这个家庭因病返贫。后来,老两口在政策帮扶下逐步摆脱贫困,基本生活又有了保障。
看到谭登周家不愁吃、不愁穿,医疗保障、住房安全也很好,习近平高兴地说,政策如果对我们的百姓好,就是真正的好,我们就坚持这个政策。
两位老人在屋门口向习近平告别,依依不舍地挥着手嘱咐他“慢慢走”。
老人身后的门框上贴着这样一副对联:九死一生靠政策,三病两苦有医保。横批:共产党好。
这正是谭登周家脱贫经历的真实写照,也是两位老人要对总书记说的“心里话”。
农家庭院话小康
中国观察
国际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