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政商关系回顾:大事与大势
这是我们连续第四年在全国“两会”结束之后总结上一年度政商关系的大事与大势。单个年份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件件“大事”;而把时间连起来,我们看到的是这些“事件”汇总之后反映的“大势”。
我们发现,过去四年来,政商关系“稳中有变”。“连续”是第一个关键词。全面从严治党、建立新型政商关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依然是每年的主旋律。在减税降幅、简政放权、产权保护等一项项具体政策里,“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依靠改革开放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思想一以贯之。
我们也发现,过去的一年里,一些政策在纠偏。比如对基层形式主义弊政的整治、抒困资金的出台、社保清缴的叫停、防止环保一刀切,等等。这说明国家在政商领域的回应性是强的,党和政府可以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市场监管体系的灵活性与回应性本身,也是现代治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还发现,过去的一年是开创的一年。资管、税管、网管、媒管、数管,国家监管的深度与广度都在拓展中创新。“自己人”、“实质性减税”、“智能+”....。。这些新词的出现以及引发的热议,不仅是对现实的回应,某种程度上还预示着未来政商互动的新热点。
一、总书记“自己人”论述派发定心丸,改革开放四十年民营经济获肯定
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对民营经济的肯定本应成为主调。然而从年初开始,就有对民营经济进行“质疑”的杂音,到9月,一篇署名“吴小平”的文章让“民营经济离场论”达到高潮。此后,到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讲话,驳斥“民营经济离场论”、“新公私合营论”,这一波对民营经济进行质疑的杂音方告终了。尤其是,总书记提出的“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是前所未有的一次创新性表述。
“定心丸”并没有戛然而止,民营企业座谈会之后,一系列帮助民营企业解困的措施出台。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央表彰了100位为改革开放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这100人中有21位企业家代表,其中14位是民营企业家。这被广泛解读为是对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高度肯定。
二、上半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下半年资金紧张有所缓解
看衰民营经济的言论之所以能够在众多民营企业家那里引发恐慌,背后是中国经济“稳中有变,变中有忧”的大形势。
早在2018年1月,中央就首度以“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为题在中央党校开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而金融风险正是重大风险在经济领域的主要内容之一。到4月,“史上最严”资管新规出台,一级市场银根紧缩,创业公司募资变得更加困难,一级市场的钱荒也间接促使更多的独角兽企业扎堆上市。
“资本寒冬”加速了优胜劣汰的过程是件好事,但从债务风险到股权质押风险,再到不断在民营企业身上爆出的资金链紧张、融资难等问题也显示,一些政策产生了消极后果。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过程中,有的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惜贷、不敢贷,甚至直接抽贷断贷,造成企业流动性困难,甚至停业。
这些负面态势在下半年开始陆续通过政策修复得以缓解。各地政府投入重金驰援上市公司,“纾困基金”的金额从几十亿到一百亿元不等。同样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大企业确实也“得救”了,主要问题被定性为流动性问题。
纾困也带来一些不和谐的画面。一些上市公司的大股东等政府纾困资金一进场,就清仓式减持。也有人认为,强制银行给小微企业贷款违背市场原则,更重要的是违背公平公正原则。轰轰烈烈的临时举措和市场主导原则之间的艰难平衡将在一段时间里长期存在。我们相信,回归商业、支持实业才应该是这些政策的初心。
三、实质性减税降负迈开步伐,国地税合并清理不合规招商优惠
企业家对进一步减税降负的呼声很大。2018年可以看作是纠偏之年,首先对一些操之过急的做法予以了纠正。比如10月,人社部发文明确,严禁自行组织对企业历史欠费进行集中清缴。其次是加大了政策力度。千呼万唤的个税调整终于落地;企业养老保险费率2019年也从19%降至16%,用工成本有望大幅下降。
这一轮减税政策,是反复测算的结果,不仅是一个数学问题,而且是一个如何认识中国微观经济运作实际的认知问题。“普惠性减税”、“实质性减税”终成政策宣示。普惠性减税主要指向小微企业和科技型初创企业。实质性减税主要指向增值税(将16%的税率降至13%,10%的税率降至9%),减增值税企业直接受益。明确针对以制造业为主的减税政策,应该可以起到精准减负、提振实体经济的作用。
中国观察
国际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