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昌普法模式让法治宣传更精准
变灌输式说教为订单式宣讲 武昌创新普法模式让法治宣传更精准
□ 本报记者 刘志月
□ 《法制与新闻》记者 何正鑫
□ 本报通讯员 熊 平
站在全国决赛的舞台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武珞路中学八年级学生让子赫既紧张又兴奋。
从三幅漫画中抽取一道题目并发表即兴演讲,她抽到的内容为“遵纪守法从遵守校规开始”。
结合自身经历和感受,让子赫从宪法和法律教会自律、陪伴成长的角度进行阐述。出色的发挥,让这名湖北唯一的初中生代表获得了第三届全国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演讲总决赛一等奖。
“我参加比赛最大的收获,就是明白了宪法其实就在我们身边。”让子赫说。
前述案例,是新时代宪法精神深入人心的湖北地方实践。
《法制日报》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武汉市武昌区不断加大法治宣传教育力度,创新宣传手段,变传统的灌输式普法模式为订单式普法,点对点满足社区群众、青少年等不同群体法治需求,法治宣传成效初显。
“按需点单”送法上门
“你们觉得什么样的行为算是家庭暴力?”面对80余名社区群众,刘倩问道。
陆续有人给出自己的答案:“殴打家人”“身体暴力”“精神折磨”……
2018年12月7日,武昌区普法办召开“武昌区法润民心 司法为民宪法巡回宣讲部署会”,会上宣读了《关于成立武昌区律师普法宣讲团的通知》,确立34名律师为普法宣讲团成员,刘倩是其中之一。
3月4日,刘倩走进武昌区徐家棚街道办事处,为群众带来反家暴法治讲座。这也是武昌区律师普法宣讲团2019年的首场宣讲。
讲座中,刘倩结合现实案例,向居民们讲述了家庭暴力的含义、范围、危害,鼓励大家及时发现并勇于与身边的家暴行为作斗争。
听完讲座,居民郑阿姨感慨道:“原来以为只有殴打等行为才算家庭暴力,没想到还有冷暴力这一说。”
武昌区司法局副局长孟坚介绍说,武昌早在几年前就成立了专门普法宣讲团,如今将宣讲团调整为律师宣讲团,成员均由律师组成,为的是满足新时代法治宣传需要。
武昌律师普法宣讲团主要采取“订单式普法”工作方式,即按照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普法对象对法律知识的不同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法治宣传教育。
为精准了解群众需求,武昌区借助街道司法所等基层力量开展进社区入户调研、征集需求等活动,在此基础上制定了2019年度普法宣传计划。
按照工作安排,武昌区律师普法宣讲团今年将在各街道开展68场律师法治宣讲,内容涵盖婚姻家庭、物业管理、劳动争议、民事合同、未成年人保护等各方面。仅今年3月以来,宣讲团已深入全区14个街道开展各类宣讲活动20余场。
“社会需要什么法律知识,我们就普及什么,群众想了解什么法律知识,我们就上门宣传什么。”孟坚说,如今,通过不断提高普法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真正让群众从“被动听”转变为“主动学”,实现按需普法、有的放矢。
线上实现“精准普法”
2016年6月,武昌区白沙洲街佳韵社区居民关某与成某签订房屋租赁合同,将其房屋出租给成某,租期5年。
租期刚满两年,关某便将房屋卖给了第三人。成某认为,协议上的租期还没有满,关某无权让其搬家,即便搬家,关某也应给予一定赔偿。关某则觉得,房子是自己的,他有权决定怎么处理。
几经协商无果,关某找到湖北中和信律师事务所律师、佳韵社区法律顾问孔海燕寻求帮助。
数次电话沟通,两轮背靠背调解,一方面做双方的思想工作,另一方面探究各方当事人的心理底线……最终,孔海燕促成双方和解。
自2013年5月担任社区法律顾问以来,孔海燕已经记不得参与调解了多少起类似纠纷。在她看来,帮助解决纠纷个案的同时,提升居民法治意识更是社区法律顾问职责所在。
为更好服务群众,2018年3月,孔海燕建立专门的社区微信群,在群内解答群众法律咨询,定期开展“孔律师普法小微课”主题授课。
“授课采取语音形式进行,每期十分钟,主题来源主要是征求群众意见,包括婚姻家庭、继承、民间借贷等。”孔海燕说。
不用专门花时间到社区,不用规定特定时间,随时可以拿起手机学习法律小知识,“孔律师普法小微课”这一创新普法形式得到居民纷纷点赞。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