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府“紧日子”换老百姓“好日子”
重庆:政府“紧日子”换老百姓“好日子”
政府开支做“减法”
今年,重庆市级部门预算审减比例达到10.7%
民生保障、减税降费做“加法”
●今年,市级新增教育经费10亿元
●今年,新增10亿元专项用于引导全社会进一步加大科技研发投入
●落实中央减征六税两费政策,企业和个人将减税36.6亿元
资料来源:市财政局
10亿元部门结转资金全部收回、一般性开支压减5%、“三公”经费只减不增……种种举措,无不传递出重庆深入贯彻中央“过紧日子”精神,严格控制和压减一般性支出、用政府的“紧日子”保障群众过“好日子”的信心、决心和定力。
写好“抠门”与“舍得”大文章
“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国家大力减税降费的背景下,市委、市政府坚持过紧日子,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严控‘三公’经费,宁可刀刃向内,割自己的肉,也要千方百计确保民生、让利于民。”市财政局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表示。
今年政府日子到底过得紧不紧?有多紧?来看市财政局的介绍。
年初分钱的时候,政府就像“铁公鸡”一样对自己“一毛不拔”,市级部门预算审减比例达到10.7%,省下来的资金则用于教育、科技、社保、医疗等领域,从今年预算安排看,教育、科技等重点领域的投入均高出全市支出增幅。年中用钱的时候,既不再追加部门预算,更不追加“三公”经费,各种临时性、应急性支出,通过内部资金调剂解决,并且严格控制公务车辆、办公用房等设备设置建设。年底没有用完的钱,则严格执行“零结转”全部交回财政,由市委、市政府按照预算程序统筹调控。
事实上,党和政府对自己“抠”一点,企业和老百姓的日子就会好过一些。
对于重庆而言,政府过“紧日子”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勒紧裤腰带,而是算好大账。该负责人对重庆日报记者表示,今年中央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落地重庆后,企业和个人将会收到更多的减负“红包”,仅按中央授权的最大减征幅度50%减征小规模纳税人资源税等六税两费,就将减税36.6亿元,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势头将会更加强劲,实体经济也将会迸发出新的活力。
该负责人表示:“政府减税降费的‘紧日子’,看起来好像是财政收入少了一大截,但实质上能够产生规模更大、更可观的‘放水养鱼’效应,更好地引导企业预期和增强市场信心,稳定经济增长,由此带来的生动局面,值得期待。”
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按平均约5%的幅度提高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提高3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提高5元、提高医疗救助水平……从吃饱穿暖到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保,今年一系列民生政策将提标提质。
让教育托起重庆的希望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近些年,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年均增长9.6%,不断上升的数字,勾画出我市教育发展的轨迹,折射出市委、市政府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反映科教兴市、人才强市的不断努力。
“中央提出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只增不减、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只增不减两个目标,我市已全部实现。”市财政局教科文处相关人士介绍,去年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增长了10.5%,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增长了8%。
教育是攸关国家发展、民族兴衰的“百年大计”,也是寄托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期盼的民生工程,必须把短板补起来、让弱项强起来,不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我市“全面改薄”(即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程共新改扩建(改造)校舍完工377.5万平方米,新改扩建(改造)运动场地完工455.4万平方米,5230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中5180所完全达到“20项底线要求”,占99.04%。
而在强弱项方面,我市持续提高一流学科补助标准,引进中科院大学等优质高校联合办学,建设一批新工科高校和大数据智能化二级学院。
为了让大众享受更好更公平的教育,今年,市级新增教育经费10亿元,计划用于四块:一是增资2亿元,落实中央“教育投入要更多向教师倾斜,不断提高教师队伍建设保障水平”的要求;二是增资1亿元,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和校园安保;三是增资1亿元支持教育各项综合改革;四是在去年已追加5亿元的基础上再增资6亿元,实施“双一流”建设、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等重大项目。未来5年,我市还将投入60亿元实施高等教育发展行动计划。
打造高能级的科技引擎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