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质量建设“攻坚战” 让职教“叫好又叫座”
打好质量建设“攻坚战”,让职教“叫好又叫座”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纪实
■聚 焦
教育部领导日前来到常州科教城,在现代工业中心考察了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中德诺浩汽车实训基地和智能焊接实训基地,充分肯定了这里产教融合的做法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今年以来,职业教育话题热度居高不下。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出台,提出要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给职业教育转型发展吃了一颗“定心丸”。
但不容否认的是,当下职业教育“叫好不叫座”等诸多问题仍需解决。国家释放政策红利,高职院校如何拿出硬招实招,突破人才培养“天花板”,打好高质量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这场硬仗?日前,科技日报记者在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采访,从中找到了一种出路。
“近年来,我校以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为抓手,精心打造‘两链’,强化监测预警,激发高质量立校内生动力,实现了人才培养质量高、技术技能积累多、服务社会声誉好的内涵式转变。”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王光文说,2019年是学校高水平院校建设的奋进之年和高质量发展的开局之年,教育部领导的到来,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提供了时代机遇。学校要立足职教“20条”核心精神,主动出击,积极应对,改革创新,深入探索具有常州工程特色的产教融合职业教育发展道路,为实现现代化国际化示范化中国特色高职强校的目标奋力前行。
先行先试
打造国内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模板
持续6年诊断与改进,让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脱胎换骨”,尤其高技能人才培养快速走向高质量。应届毕业生年终就业率连续三年稳定在98.5%以上,2017届毕业生月收入平均值达4267元。对744家用人单位调研结果显示,92.12%的企业对学校毕业生总体满意,接受调查的用人单位都愿意继续招聘该校毕业生。
更值得一提的是,该校近3届毕业生就业集中在新材料、生物技术和医药、物联网和云计算、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江苏省经济发展重点产业。学校2015—2017年连续三年荣获“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2017年入选江苏省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
这些新变化、新成果,并非一蹴而就。一组组数据背后,是该校大胆创新的探索。
“我们先行先试,以诊断改进助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为抓手,发力高水平建设、高质量发展,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更高质量就业需要,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优化专业布局与校企合作,深化人才培养机制和课程建设改革。”王光文说。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吴访升告诉记者,2016年,学校就被确定为全国首批诊改试点院校和全国诊改专委会秘书处单位。一开始,学校也面临质量保证主体缺位、内生动力不足、运行体系失调、信息数据滞后失真等多方面问题。
如何“发力”破解?在吴访升眼里,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搞诊断改进,是一个反复的系统工程,既要下“硬功夫”,更要讲究科学的方法,突出问题导向,精准集中发力。
事实上,作为教育部相关课题研究的“试验田”,该校以产业需求、社会需求与政府要求为导向,将企业诊断学、ISO9000质量管理、目标管理法、零缺陷管理、知识管理等理论引入实践,提出多元主体治理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模式,确立“质量归根结底靠自身保证”的理念,最终完善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监督控制纵向5系统和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横向5个层面的“五纵五横”网络化联动结构、“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基本运行单元、“双引擎”(文化、机制)常态化动力机制以及“一平台”智能化技术支撑的“55821”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运行模式。
“我们学校通过诊断改进,治理实现由静态转向动态,由粗放型转向精细化,由基于经验转向基于大数据,由外部驱动转向内部自主。”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周勇说。
近年来,共计2000余所中高职院校14000余人次前往该校学习交流诊改与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经验,牵头出版了全国首部《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与运行实务》,在全国范围形成了示范性的诊改方案。2018年,学校《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
目标管理
让“老大难”变成一点也不难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