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一种货币创新机制
时隔一年,比特币价格再次突破 10000 美元大关,依稀记得 2018 年,所有人在判断未来行情的时候,眼睛直勾勾盯着 10000 美元关口,已经把 10000 美元视作牛熊分水岭。当然, 6000 美元是第二个关口。
2019 年开年以来,币圈所有的投资者,没有想到局势发展的如此的迅速,年初各大论坛和区块链媒体正在积极准备如何渡过加密货币的寒冬,从小交易所关门,区块链媒体跑路,再到散户,不断在各大财经媒体发文,宣称定投比特币,已经做好吃糠咽菜三年的持久战。
黎明之前静悄悄,比特币触底 3000 美元历史低位后,触底反弹,一路上扬。被熊市折磨的死去活来的投资者,不断地用熊市思维来看待上半年的行情,仅仅认为是莱特币减半利好的影响,带动比特币的行情的复苏,并没有抱有多大的指望来做 2019 年加密货币资产的重大配置。
自助者天助,从莱特币减半预期后,不断利好开始显现,从中美贸易摩擦的升级,富达资管公司入场,Facebook发币,美伊紧张局势的升级,不断地给本来就已经走出熊市困境的加密货币不断的点燃火焰,越烧越旺。
要知道截止撰稿时,全球加密货币的总市值已经达到 22450 亿RMB,三天前还仅仅买入 20000 亿RMB的关口,也就是说三天时间,整个加密货币总市值增加了两层,只能用恐怖来形容内心的震撼。
如果把比特币当做一个上市公司的话,成长性可谓惊人,用户遍及全球各地,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的公司,即使标榜开放性最强的美股市场,并不是所有国家的投资者都能参与其中。比特币则是个例外,只要你懂的上网,交易所注册一个,购买比特币,比淘宝购物的便利性更强。
还有值得注意的一点:虽然加密货币的市值和新闻话题十足,正儿八经了解加密货币的人少之又少,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只有不到50w的活跃投资者,相对于股市动辄亿万的投资者,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上的比较,财经媒体《每日经济新闻》在某社交网站上做了一个小范围调查,管中窥豹。
接近两万人参与调查,了解比特币的人数仅仅只占总人数的10%,也就是说 10 个人里面就一个了解比特币。由此做一个大胆的推测,加密货币起码还有 5 倍的成长空间。
事实上,参与加密货币的投资者大多数人是牛市跟风进场的,他们并不想了解加密货币,唯一的想法是捞一把走人,经过一轮牛熊更替少部分人沉淀下来,成为下一轮牛市的基础人群。
究竟是什么让比特币即使在泡沫破裂之后依然坚守一个在外界看来离经叛道的新兴领域?
或许,我们可以从奥地利学派庞巴维克的学生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中找到一点蛛丝马迹。
熊彼特言简意赅:创新的本质,就是创造性破坏。
创新,分为延续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一般人理解的创新,往往是前者。就像成功企业呢,意味着更专注核心客户和市场需求咯。所以,连续性创新做得不错,破坏性创新做得一般。恰恰只有破坏性创新,才能颠覆行业。曾经的诺基亚,是十多年行业龙头。躺在以往的成功上,注定它更多关注连续性创新。智能手机属于破坏性创新。诺基亚即使发明出来,也不会全力推广,同样作为手机行业的大哥苹果手机正是遵循着破坏式创新一举笑傲江湖,敢为人先才是创新的第一步,持续创新的过程叫做革命。
破坏性创新一旦成功,淘汰系统也自动启动,以往的生产技术与经济过程,都可能被摧毁。汽车淘汰马车,打火机淘汰火柴,智能手机淘汰老式手机。旧行业也许整体消失,企业倒闭,工人失业,贷款违约。
这是创新的黑暗面,可能让人觉得可怕。那么,为什么还要提倡创新呢?这是因为,虽然具体公司和行业,一旦被颠覆,确实很不幸。但从整个经济层面来看,有不一样的高度。
你想,原本一潭死水的经济,通过创新,变为动态的系统。
和自然界一样,经济也拥有了进化机制。淘汰旧的同时,新的正在诞生。行业的生生死死,推动经济不断更新。这种一边创造一边毁灭的特质,成为繁荣最大动力。创新,就像市场经济的基因变异,创造了经济的竞争力和多样性。市场经济的本质,不是贪婪,而是创新。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