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协周更强:金融科技三方面解决银行业发展瓶颈 风险复杂性亦不容忽视
加大金融科技投入,已经成为银行业转型的普遍共识。不过,在全面拥抱金融科技的同时,防范金融科技可能带来的复杂风险也同样值得重视。
5月8日,民生银行在京举办“金融科技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新发展青年论坛”,会上,中国银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周更强表示,金融科技在助推银行业转型升级,解决银行业发展瓶颈方面至少有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精准滴灌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在破解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方面,银行可以通过创新金融工具,实现更为精准、有效的信贷审批。而大数据的交叉验证,又可以很大程度上替代人工的贷前审查、调查方面的大量工作。
二是金融科技会给银行业的转型变革带来加速度,新技术在资产、负债、中间业务、运营管理等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充分应用,不断优化管理流程和产品服务,有效的实现转型发展的差异化和特色化。
三是构筑全方位风险防范的防火墙,未来各银行的发展主要将依靠风险管控能力的提高。如果哪些银行拥有较高的风险管控能力,这将是它的核心竞争力。所以要综合运用数字化、智能化的系统和工具,有效的控制风险和不良率。
民生银行行长郑万春也认为,从20世纪50年代银行业务电子化,到90年代银行业务网络化,再到近年来的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的兴起,金融与科技正从简单的“拼接”走向深度的“融合”。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兴科技在金融行业的应用逐渐广泛和深入,银行业正在主动拥抱金融科技,加快改革转型,。通过金融科技转型,商业银行有望从前、中、后台多个维度,重建底层逻辑、重构竞争优势、重塑发展生态。通过科技赋能,商业银行可以高效、安全地开展客户筛选、风险识别、风险防控,从而解决或减少服务实体经济中的信息不对称、信用不完善、融资难融资贵等痛点。
当前商业银行主动变革,促进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从金融科技的投入来看,全国性商业银行的的金融科技投入费用占本行营收的平均占比基本上都接近2%。不过,虽然我国银行金融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但是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周更强就表示,回顾国际金融史可以看到,每一次的金融创新都可以带来金融效率的大幅提升。但是同时,一般也往往伴随着或者隐含着新型风险的累积。金融科技作为金融与新技术融合的方式,背后的风险也不容忽视。
具体来说,一方面,风险的复杂性变大,金融科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业务模式背后是庞大、复杂、相互关联的信息系统,而且这些系统高度虚拟化、网络化、数字化具有高度的移动性,而且分布式,这样的金融科技体系客观上造成了比传统银行风险更大的复杂性。
另一方面,风险呈现多样性、传染性。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等金融科技的金融服务高度依赖线上渠道,全时全地的在线运营和持续积累,多种客户行为和金融交易数据这些特点很容易引发操作风险、运行风险和信息风险。同时,金融科技使得银行等市场主体可以跨越时空限制,在不同领域、不同市场、不同国别开展多元化、国际化的金融业务。这样的话,金融风险更具有隐蔽性,金融产品的风险跨界交叉传染性更广,还更容易产生成熟效应,引发系统性风险。
“金融科技是新晋产物,传统金融业务与金融科技的融合过程当中,风险容易交叉传染,形成共振。为了避免针对不同领域的监管真空和监管套利,需要一个跨行业、多层次的监管体系,及时识别风险,有效控制虚拟平台交易风险向实体经济的蔓延,充分保障金融科技的健康发展。”周更强称。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杨涛认为,金融科技带来的风险包括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监管部门更多的需要关注系统性风险的冲击和影响,尤其是一些金融产品和业务风险对于整个金融体系是否会带来链式传染,不过,由于涉及到人性、政治等方面因素,很难真正解决系统性风险,真正能够做的是利用监管科技进行微观审慎监管,比如解决验证、数据抓取、行为监管等问题,更有效、及时的对机构可能出现的风险要素做出反应。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