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分析了1154家平台,预测了互金行业最好的结局
当前位置:西部数码新闻资讯门户 > P2P > 正文
我们分析了1154家平台,预测了互金行业最好的结局最近一段时间,互联网金融领域新闻不断:
3月15日,央视315晚会对“714”超利贷的曝光,将超短期高利贷和暴力催收暴露在阳光之下;
3月底,团贷网的爆雷和红岭创投的兑付危机告诉我们即使头部平台也未必完全靠谱。据报道,团贷网出借人高达22.2万,借贷余额超过145亿元;红岭创投出借人近10万,待还余额197.34亿元;
4月初,一份《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有条件备案试点工作方案》在互联网上广泛流传,虽然没有得到官方的正式确认,部分平台已经根据“工作方案”的要求在增资和整改;
4月底,北京市朝阳区金融办下文限制在朝阳区注册的网贷平台的高管出京。
从2018年中期的爆雷潮以来,互金行业时不时爆出一两个炸雷,人们不禁要问:互金行业到底怎么了?出路又在何方?本文试图从巴塞尔监管体系的角度,给出一些答案。
什么是巴塞尔监管体系?
人类历史总是不断地重复。互金行业所发生的那些风险,无论是借款人蓄意赖账,欠钱不还;还是如“草根投资”肆意挪用资金,投资高风险的资本运作项目,铩羽而归;抑或如“e租宝”,旁氏骗局,大肆挥霍;还有期限错配,流动性危机……
所有这些“套路”和“玩法”,其实并不新鲜,在过去一个世纪的金融行业中反反复复发生。只不过这次换了一个互联网的外壳。借助互联网技术,受害者分布更加广泛,涉案金额也屡创新高。
面对这些风险和问题,人们真的要束手无策了吗?
也不是!过去岁月里,伴随着成长的阵痛,学界和金融业界一直没有放弃从一次次风险案例中反思和总结。到了1988年,巴塞尔委员会制定了《巴塞尔协议》,对于银行业风险的识别、计量和管理提出了一系列的监管标准。
三十多年来,经过主流国家银行业发展的实践,以及多次严重的金融危机的考验,巴塞尔协议(Basel Accord)逐步成为当前主流国家银行资本和风险监管的事实标准(每一次严重的经济危机,就会根据遗漏的问题和经验教训对协议进行一版修补和演进,目前已经是第三版)。
下面,笔者将从巴塞尔监管体系的角度,对互金行业的风险进行分析,以期解构问题,帮助大家对互金的发展与未来有一个更加理性的判断。
互金行业风险构成分析
根据巴塞尔协议体系,银行业的风险被分为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三大类。本文按照这个分类,对互金行业所面临的风险进行讨论。
1、信用风险
所谓信用风险,是借款人欠钱不还的风险。虽然打着P2P,或者资管计划、金交所融资工具等名义设计包装产品,互金平台的本质仍然与银行相同——吸存放贷。放贷的过程中就面临着借款人的信用风险。
在银行业,放贷有一套严格的流程,包括:(1)贷前调查,即通过严格的尽职调查、反欺诈和信用评级评分,对客户还款能力和意愿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合理授信;(2)贷中监控,即对借款人情况进行监控,发现风险及时预警;(3)贷后保全,即在信用风险发生后,通过各种措施,保全资产,催回余款。
互金行业基本上是复制了银行业的相关流程,头部平台进行了一些互联网技术改造。借力互联网技术,互金平台在信用风险方面的优势是对借款人全方位的触达,具体表现在三方面:
(1) 位置信息。在有意无意之间,手机暴露着人们的行踪。如当打开“大众点评”搜索附近美食的时候,位置其实已经暴露了。对于互金平台而言,有关借款人的信用信息就隐藏在这些位置中。例如,某人白天工作时间都定位在软件园里,那他的职业大概率跟软件行业相关,结合他所在的城市,他的薪资区间可以初步确定。虽然具体的授信还要结合其他信息,但位置信息已经为互金行业信用风险管理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
(2) 交易信息。人们在交易中的行为也暴露出他们的信用情况。如苏宁易购的上游供应商在交易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物流、现金流、信息流(好评率/退货率等)信息,基于上述信息,苏宁金融开发出“帐速融”、“货速融”等一系列供应链金融产品,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取得了不错的收益。
(3) 其他信息。随着人脸识别、大数据挖掘、区块链等技术的引入,更多的信息维度也被引入到信用风险管理中,助力风险防控。
借助着上述更多维度信息的采集和利用,互联网金融赢得了一个不错的开局,但是存在的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具体主要有三方面: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