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创新与货币演变
声明: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加密谷Live(ID:cryptovalley),作者:Deloitte。加密谷Live:每日更新你不可错过的区块链事件、项目及投资资讯。”
货币的概念及起源
2500 多年来,世界各地的货币演变是人类、社会和社会治理发展进程中固有而典型的组成部分。在中国最早的历史记录中,创造了中华文明的三皇五帝之一的神农据说是开创农业和发明中草药的始祖,同时也是第一个市场“管理者”——为货物称重和度量建立标准,为支付交易和储存财富建立价值标准。换句话说,他首创了最初的货币形态。
在广义的度量单位中,货币的演变始于拥有内在价值的代币,比如金、银、玉、贝壳等类似材料。在人类社会里,这些符号都有内在的交易价值。这种代币的产生(即铸币),有利于提高便利性,它把人们手中的价值量实物化,再也不需要通过称重或使用其他机械度量方法来确定其价值。
人们普遍认为,中国最早开始使用货币的时期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当时人们使用贝壳作为货币。考古学家复原了中国第一个文献记载较为完整的朝代——商朝(公元前1500 年~ 1046 年)当时铜制的贝壳货币。给贝壳镀铜相当于镀上一定的价值,这可能是最早具有明确特指和法定价值的货币。
虽然20 世纪后半叶社会的快速发展使货币演变进程变得难以捉摸,但可以确定的是,货币开始趋于虚拟化——这一点已被当今的现实所印证。在一个社会中,一旦以特定的价值创造货币,发行者不必改变尺寸和形状,只需减少其材料的含量,就可以轻易地削弱货币的内在价值。换言之,货币发行者可以不用贝壳制造货币。在中国的周朝早期发明纯铜币之前,贝壳货币的复制品在市面流通。它是由铜、铅、石头、骨头和木头制作而成,里面没有任何的贝壳成分。
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美国。1965 年美国开始了无银化,也就是在银金属货币诞生之后的 170 年,美国政府从 25 美分硬币里面去除了银的成分。虽然削弱了货币的内在价值,但不会影响其市场(或固有)价值。正因硬币固有的可交换价值,25 美分硬币的价值不会突然崩塌,即便其现有的内在价值仅是之前的一小部分。
货币的不断虚拟化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大多数金融创新的本质。
虚拟化和技术
在联系更加紧密、互联网日益发达的当代,我们思考未来货币的演变进程,有必要回顾围绕市场信用和社会契约的社会共识是如何演变的。
在早期,货币向衍生的可交换价值方向演变,而非内在价值,例如冲压/锻铸金属货币,及之后的印刷纸币。社会普遍约定把货币的内在价值与日常买卖的非货币性商品挂钩,更具体地说,这种非货币性商品就是能与其他有内在价值的商品进行交换的一般性商品。接受货币的卖家需要对市场有充足信心,相信货币能够与其他商品和服务进行交换。
由于货币没有内在价值,因此,要使货币稳定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第一,必须限制货币的总量。货币的发行量要与经济生产力增长相关,这样的
话,通胀的冲击不至于破坏性地侵蚀公众对货币的信心。如果公众对货币丧失信心,会导致人们选择储藏财富并用其他媒介进行交易,可能使用另一种不同的货币,或收藏其他有认知价值的财富,如金、银或铂金。
第二,必须有单一授权发行者,并拥有足够的技术防止非法铸币者创造新货币的舞弊行为,进一步地说,就是为供给来源提供保障。
在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施行的多项重大管理措施中,有一项是收紧和稳定对铸币的控制。他消灭了在先前的战国时期不断增加的其他铸币者和不断扩大的区域差异,然后宣布其政府是唯一有权发行货币的机构。他深谙单一授权的“主权”货币是有序市场的基石,也是经济稳定和增长的当务之急。
中国观察
国际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