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区块链 >

轻松筹倾力打造互联网健康保障产业闭环 轻松保用户呈爆发式增

2019-04-10 04:21 来源:互联网 编辑:运营003
摘要: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的报告显示,继2017 年互联网人身保险规模保费首次出现负增长,2018 年互联网人身保险市场规模发

前不久,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对外发布《2018年度互联网人身保险市场运行情况分析报告》(下称“报告”)。报告显示,2018年,互联网人身保险市场规模发展势头持续放缓,但互联网健康保险业务持续高速增长,呈“折叠上升”态势。

    互联网健康保险哪家强?根据中国质量万里行公布的2018年上半年互联网保险企业满意度排行显示,泰康在线、众安保险和轻松保位列前三甲。与深耕保险业多年的企业相比,轻松保属于新秀。但它为何能够脱颖而出?作为下沉市场的“四大天王”之一,轻松筹如何在大病救助之外发展起互联网健康保险,甚至打造日趋完善的大健康产业体系?

轻松筹倾力打造互联网健康保障产业闭环 轻松保用户呈爆发式增

    “翻一番”和3个亿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的报告显示,继2017 年互联网人身保险规模保费首次出现负增长,2018 年互联网人身保险市场规模发展势头持续放缓,全年累计实现规模保费1193.2 亿元,同比下降13.7%。

  与此同时,2018 年,互联网健康保险累计实现规模保费收入122.9亿元,同比增长108.3%,在互联网人身保险中的比重也在不断提升,首次突破至10.3%。其中,费用报销型医疗保险仍是受市场欢迎的主力险种,全年累计实现规模保费64亿元,同比增长133.3%,占互联网健康保险总规模保费的52.1%;重大疾病保险实现规模保费33.9亿元,同比增长68.7%,占互联网健康保险总规模保费的27.6%。

  作为互联网健康险领域的“黑马”,2014年9月,轻松筹成立并首创了“大病众筹”这一模式,聚焦在全民健康保障领域。成立以后,轻松筹迅速成长,2014年轻松筹获得数百万美元A轮融资,2016年6月再次获近2000万美元B+轮投资;2017年年初,轻松筹完成了2800万美元的C轮融资,由IDG资本旗下成长基金领投,腾讯、IDG、德同资本、同道资本及道生资本等跟投。

  自身成长的同时,轻松筹也在思考如何为公众健康提供全方位的保驾护航。在一次发布大病救助筹款信息时,一位保险从业者在捐款之余“搭便车”留言,做了一条广告:与其事后轻松筹,不如事前买保险。于是,轻松筹从中得到启发,意识到尽管大病众筹是能解决部分事后紧急救助的问题,但如要搭建全方位的健康保障体系,就需要同时完善事前保障机制。

  况且,企业生存不能只靠公益,还必须盈利。而保险,正是最佳之选。

  2016 年8月,轻松筹顺利斩获保险经纪牌照,同年,轻松保正式上线。在上线的两年多里,轻松筹已经先后与泰康在线、华泰保险等多家知名专业保险公司达成合作,更实现了月复合增长率超过50%,单月规模保费破3亿元的骄人成绩。

轻松筹倾力打造互联网健康保障产业闭环 轻松保用户呈爆发式增长

    这位后起之秀已然成为互联网健康险行业里的拓荒者。

  场景化和大数据

  “轻松筹”为何能在互联网保险领域轻松爆发,表现惊艳?这缘于它具有诸多优势:

  首先,在互联网时代,流量是支撑产品的基础。轻松筹4年深耕大病救助,获得了大量的用户沉淀,提供了足够多的潜在客户。统计显示,轻松筹在全球183个国家的注册用户已达到6亿,筹款总额突破320亿元,为后续向保险导流提供了庞大的用户基数。

  在拥有流量和用户基数的基础上,轻松筹所提供的场景式保险服务增加了用户购买保险的需求。

  一直以来,基于对“电话营销或强硬推广”的刻板印象,公众对传统保险产品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甚至是误解。有的保险公司把营销广告和渠道单纯搬到网上来,然而这对增加订单的作用也很有限。

  事实上,当今的互联网经济已进入“场景式消费”的时代,在保险领域,基于场景而生的定制化、个性化创新保险服务开始被用户所逐渐认可。例如买东西寄快递时提供运输险、买机票时提供航空意外险和延误险、订酒店要预付费且取消酒店不能退款时提供取消险等,这些场景+保险的搭配为互联网保险的推广提供了新渠道。

  轻松筹也是如此。因为它的用户有的已经经历过遭遇大病时的那份无助,有的因为身边人遭遇大病而由人及己思考起健康风险的问题。用户在健康时或身边朋友没发生类似事件时,往往对健康保险产品不感冒,但一旦遭遇健康威胁,甚至因此而花费上百万元治病,才会对保险产品的价值和作用产生强烈共鸣,这恰恰就是轻松保能够做到如此快增速的原因,轻松筹上“大病救助”项目给了用户危机感,也在侧面提醒大家要注重健康。

  这种“震撼教育”让轻松筹的用户对买保险变得更上心。很多用户因此在轻松保投下了“人生第一份保单”。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

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京ICP备11011451号-1

举报热线:(010)12377

举报邮箱:xinhua_ljzjr#ljzjr.cn(#替换@)

合作QQ:1447260813

中国金融时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8 ljzj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