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区块链 >

公募基金20年,代销平台大洗牌

2019-04-07 06:10 来源:互联网 编辑:运营003
摘要: 
来源:零壹财经专栏作者:洪偌馨最近一段时间,随着「资管新规」落地一周年的时点临近、A股市场交易活跃,以及

最近一段时间,随着「资管新规」落地一周年的时点临近、A股市场交易活跃,以及科创板面世在即,公募基金行业的发展再次成为市场焦点。这个在过去20年为投资者赚取了超过2万亿利润的行业,正在迎来新的市场机会。

事实上,过去几年,个人理财意识觉醒和基金行业变革碰撞,公募基金行业已经迎来了一轮发展高潮。

先是货币基金产品引爆了公募基金从渠道到产品再到用户体验的变革,而后,从去年开始,个人财富管理(以基金等标准产品为主)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大发展,蚂蚁财富、理财通等均加大了这块业务的投入力度。

复盘公募行业过去20年的发展历程,行业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迭代升级,但是在最关键的与用户连接的一环却始终存在局限——与国外成熟的投资市场相比,国内投资者的观念和行为依然倾向于短期的投机,而非长期的投资,因此平台服务的重点也更多在「投」而不在「顾」。

然而随着互联网巨头持续「入侵」,以及监管带来的一系列变化,无论是在用户端还是平台端,这种传统的发展模式都开始「失灵」,整个行业的发展重心终于开始转向投资者真正的需求。

在2018年蚂蚁金服的财富合作伙伴大会上,蚂蚁金服董事长井贤栋着重提到了这一点,「蚂蚁财富搭建的平台,不是卖产品,而是让机构和用户之间直接互动,增强彼此信任,让这个信任是跨越周期、跨越和市场的波动,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与此同时,一系列新兴平台也在趋势中寻找机会。「在现在的市场阶段,市场上最稀缺的不是交易平台或者策略,而是对投资者的教育和陪伴」孟岩告诉我,他的身份是盈米基金旗下的个人理财服务平台「且慢」的创始人。

当整个公募基金行业正站在一个转折的节点上,投资者端这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在与新一轮的公募基金行业爆发相碰撞时,带来了新的挑战,但创造了新的机会。

1

困境

过去几年,公募基金行业经历了看起来并不协调的「增」与「降」。

一方面,移动互联网所带来的渠道变革,以及一系列互联网化的产品优化使得基金投资变得前所未有的便利,带来了市场规模和投资人数的快速扩张。

2012年,中国证监会正式批准众禄投顾、好买、诺亚、东方财富网4家机构成为首批独立基金销售机构,网络基金代销平台崛起;2013年余额宝横空出世,将公募基金投资与消费场景打通,进一步将公募基金投资带入大众视野。

数据显示,到2018年1月,公募基金市场整体规模较十年前增加了2.7倍,基民数量超过6亿。

照理说,这些变革应该能够带来整个基金行业的大发展,在投资者的投资配置中占据更重要的角色,但现实情况恰恰相反:

此前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截止2017年12月31日,全部公募基金口径看,个人与机构投资者合计持有114351.17亿元,其中个人投资者持有基金市值57677.09亿元,占比50.44%。

虽然总体看起来是个人与机构投资者各占一半的比例,但是剔除货币基金后的公募基金口径看,机构占比61.04%,个人占比38.96%,机构远远超过个人。

再进一步看,按照持有的基金市值计算,从2007年到2017年的10年里,剔除货币基金后,个人投资者持有市值从2.78万亿亿减少到1.86万亿,市值减少超过9000亿元。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不协调的反差?是除了货币基金以外的基金产品都没有赚到钱吗?现实似乎并非如此。

一个可以佐证的数据是,证监会此前公布,截至2017年底,公募基金行业累计分红1.71万亿元,其中偏股型基金年化收益率平均为16.5%,超过同期上证综指平均涨幅8.8个百分点,远远跑赢了大盘。此外,债券型基金年化收益率平均为7.2%,超出现行三年定期存款利率4.5个百分点。

除了货币基金以外的公募基金产品并非没有赚钱,而是真正赚了很多钱。但个人投资者依然选择用脚投票,根本原因或许在于,普通投资者没有公募基金增长的红利。

这与过去基金行业赚钱的方式有关——依赖高频交易带来的收入。尤其是基金销售平台,主要的收入来自交易手续费以及管理费分成,而在2015年蚂蚁金服等巨头入局将申购费率直接降至1折以前,前者是这些平台收入的大头。

「那个时候作为一个基金销售公司去给客户建议,当然是让他高频交易,平台的收入才会多。」一个从业者朋友告诉我。

从金融市场上来说,交易当然有很多价值,它提供了流动性,让市场更活跃。

「但是从个人投资的角度,平均来看,一个用户交易越活跃他的收益大概率越接近于持平」,孟岩告诉我,这也是他创办且慢时考虑得很多的一个因素,用户需要适应「反人性」的投资才能真正基金行业增长的红利,但过去销售平台的发展模式决定了他们难以对用户进行正确的引导,更不会陪伴他们成长。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

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京ICP备11011451号-1

举报热线:(010)12377

举报邮箱:xinhua_ljzjr#ljzjr.cn(#替换@)

合作QQ:1447260813

中国金融时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8 ljzj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