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过度索权的爱与恨:想要更懂我担心太懂我
原标题:App的爱与恨:想要“更懂我”,担心“太懂我”
最近,关于外卖App可能“偷听”用户的猜测引起许多关注和讨论。相关企业很快否认,强调“监听用户日常对话并做信息分析”是一种无端猜测,并没有相应产品设置。虽然如此,但此类讨论依然显示出大多数用户对App等网络应用的爱与恨:既希望更便捷、“更懂我”,又担心了解太多隐私信息,以至于“太懂我”。
对于这类问题,我国从2017年开始施行的《网络安全法》确立了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必须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等原则。但随着用户个人信息被搜集、存储的机会越来越多,各类侵犯用户隐私信息的行为依然层出不穷,一些涉隐私的用户数据泄露事件也频频发生,App过度索取权限、超范围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等现象屡禁不止。
针对这类现实问题,前不久闭幕的全国两会也传出消息,《个人信息保护法》已被提上本届全国人大立法日程。3月15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中央网信办也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App安全认证工作的公告》及实施规则,以规范App收集、使用用户信息特别是个人信息的行为,加强个人信息安全保护。
不过,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后了解到,这些监管政策在促进隐私保护体系日趋完善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小的阻力。各方也在寻找,除法律法规等力量以外,还有哪些市场和技术力量可以平衡隐私保护与数据效率这对矛盾?
屡禁不止!近七成用户遭遇App过度获取隐私权限
在搜索引擎中查看了大量关于雅思考试的内容后,武汉大学生林海手机中的购物App首页就被雅思相关书籍和材料攻陷了。“开始是惊讶,随后是愤怒,然后又感到害怕。”他这样形容自己发现这一事实后的感受。
在当下,此类现象屡见不鲜。另一位大学生杨小叶在手机上安装了一款镜子App,在无意间,她发现这个App竟然“合法”地访问了她的通讯录。另一款功能单一的手电筒App甚至冠冕堂皇地要求获得手机的录音权限。
2018年7月17日至8月13日,中国消费者协会组织开展的“App个人信息泄露情况”问卷调查显示,85.2%的受访者表示遭遇过App个人信息泄露情况;67.2%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所使用的App在其功能不必要的情况下获取了手机中的隐私权限。
这项调查还显示,读取位置信息权限和访问联系人权限,是安装和使用手机App时遇到最多的情况,通话记录、短信记录、摄像头、话筒录音等权限也常常被App要求获取。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对App过度获取隐私权限的行为深有体会。他曾在手机上安装使用过一个著名App,但因为经常发送广告,他就把这个App卸载了。但卸载之后,他还是能时不时地收到该App平台发来的短信广告,有时甚至还会根据他所在的城市推送相应的广告。朱巍猜测,这可能是因为,自己在一开始使用这个App时,就在使用协议中允许其获取过多的隐私权限。
观韬中茂(上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王渝伟认为,由于许多企业积弊难改,自身合法合规和政府执法都需要时间和经济成本,再加上过度收集信息所获取的经济收益诱人,这些因素都致使相关法律的推行困难。
腾讯公司法务部数据及隐私中心负责人黄晓林指出,App获取用户权限过多、过度的问题由来已久,有些App超出必要范围获取用户的敏感权限很不应该。但这些现象屡禁不止的原因在于,其所面临的法律风险可能远远小于可以获得的商业利益。
黄晓林还补充说,有很多App集成了多种功能,甚至在未来的迭代升级中会具备更多功能,为了实现这些功能,App会要求获取更多权限。在这种情况下,判断其是否过度获取用户权限,是否合规,还需要针对每个App的具体功能来做具体判断。
成效如何?App安全认证开始实施
针对App过度获取隐私权限等现象,3月15日“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当天,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和中央网信办联合出台了《关于App安全认证的公告》,指定中国网络安全审查技术与认证中心(ISCCC)为官方认证机构,依据《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来制定技术验证规范,对App进行安全认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了解到,上述App安全认证相关通道已经于3月21日正式开通。认证秉承自愿原则,按照“技术验证+现场核查+获证后监督”的模式进行,对于通过认证的App,将鼓励搜索平台和应用商店优先推荐。针对App中涉及个人信息安全的具体技术验证规范已经制定完成,将会对参与验证的机构公开。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