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润:5000字彻底读懂疯狂的“ICO、区块链、比特币”江湖
什么是“中心式记账”?中心式记账,这是当前金融行业广泛采用的记账系统。
举个例子,我们的资金是存放在银行的,比如我在XX银行有5000块钱,这在银行其实表现为一条数据,银行是用一个中心数据库来存储这个数据的,为了防止意外和灾害,它还建有备份的数据库来存放这个数据的副本,这种记账方式就是中心式记账。
我对这笔资金的所有操作,都需要通过XX银行做身份认证和修改授权,才能完成。
这样的中心式记账有很多好处,但也有两个你未必重视过的问题:
第一个就是如果中心(比如银行)出现问题,例如黑客攻击或者系统错误,导致记账数据被篡改或损坏,就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的危机甚至崩溃。虽然这种可能性很小,但并不是完全不可能。
第二个就是这种运作模式因为账本的唯一性,依赖的是中心的信用,即银行的信用,如果这个“中心”的信用出现问题,比如银行擅自篡改数据,那么客户的权益也会受到侵害(例如已经发生了很多起的银行职员利用职权盗用储户资金的事件)。现在的办法是依靠严格的监管。但所有的监管都不完美,都会存在漏洞,导致人为事故。
区块链的出现,则解决了这个问题。
我们刚才说,区块链是一个“分布式记账技术”,也就是说,我有5000块钱这件事,不是记录在“中心”(比如银行)的数据库里的,而是记录在全网所有的计算节点上的,也就是这5000元钱属于我,是获得全网所有计算机确认的。
这听上很神奇,也很让人费解。很多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这安全吗?比如,既然我的电脑上,也有“你有5000元”这条记录,那我把这5000元改成我的,行吗?
几乎不可能。这就是“加密”两个字的含义了。这个“加密的分布式记账技术”中的加密算法,导致如果你想要篡改数据,需要“说服并修改”“素不相识”的全网50%以上计算节点。而如果系统中计算节点数量足够多,这基本上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那这个听上去怪怪的“加密的分布式记账技术”,有什么用呢?
本质上,它就是建立了一个“不需要中间人的信用体系”。在没有中间人(比如银行、证券交易所、投票站等等)的情况下,所有的交易依然可信,甚至更加可信。
这个“不需要中间人的信用体系”,理论上,可以用在很多“中间人”并不能被100%信任的地方,比如股票交易、资产转移、选举、合同公证,比如,数字货币。
比特币
于是,我们就不得不提到比特币了。比特币,就是基于这套“加密的分布式记账技术”的,“不需要中间人的信用体系”的数字货币。或者简单来说:比特币,就是一套去央行、去中心化的货币体系。
这也是比特币让很多人费解的地方。没有央行,那这个“货币”是谁发行的呢?
2008年10月31日,一位自称中本聪的人,向几百位密码学家发送了一封邮件,宣称他研究出了一个新的电子现金系统,“完全是点对点的,无需任何可信的第三方”,邮件附了一个链接,通向一个九页的白皮书,其中描述了一个新的货币系统。同年11月16日,中本聪放出了比特币的先行版本。
要讲到央行和货币的关系,就要稍微讲一点点历史了。
二战之前,很多国家发行货币都是基于本国的黄金储备的,即发行货币总量等于本国黄金总量,国际间贸易结算使用黄金,因此又叫做“金本位”。
直到罗斯福时代,由于经济的发展,黄金储备的量已经不足够支撑纸币的发行,于是放弃了金本位制,改用国家信用为担保来发行货币。
这种以国家信用为担保来发行的货币,给了央行调控经济的权力和工具,可一旦国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发行货币,就有可能导致货币超发。这样,在国家信用破产的时候,货币价值兑换不回等值的黄金,货币的价值也会大减,甚至一夜之间趋向于零。
那到底是金本位好,还是以国家信用为担保,发行货币好呢?这个问题一直争论不休。中本聪的比特币体系,就选择了效仿“金本位体系”。
这种效仿,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储量有限。
中本聪把比特币发行总量设定为2100万枚,只有这么多了,算法决定了比特币绝不超发。这就像黄金在地球上的总储量有限一样。
第二,越来越难挖。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