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深两市可转债发行规模达1920亿元 “打新”须辨真金
截至11月22日,沪深两市可转债成交额是去年全年的3.74倍——
可转债“打新”须辨真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周 琳
今年以来,可转债市场十分火爆,一级发行和二级交易规模均创历史新高。可转债“打新”也成为投资者争相追逐的策略之一。不过,投资可转债并非没有风险,其表现与自身基本面以及市场走势相关,需要辨明风险与机会。此外,普通投资者也可适当关注低门槛的可转债基金——
曾经不温不火的可转债市场,今年却十分火爆,可转债一级发行和二级交易规模均创历史新高。
东方金城信用评估有限公司统计显示,今年截至11月22日,上交所和深交所共发行85只可转债,发行规模达1920亿元,是2018年全年的2.68倍。同时,二级市场成交活跃,截至11月22日,今年沪深两市可转债成交金额达1.06万亿元,是2018年全年的3.74倍。可转债为何升温?投资风险几何?
怎么参与“打新”
可转换债券是一种能在特定时间、按特定条件转换为普通股票的特殊公司债。可转债兼具债权和期权的特征。一般可转债上市6个月后,方可进行转股操作。
随着今年可转债投资出现明显升温,可转债“打新”成为投资者争相追逐的策略之一。
可转债如何“打新”?与“打新股”不同,可转债“打新”一般分几步:首先,投资者在交易系统主界面查看新债申购;其次,完成新债申购;再次,等待“打新”中签结果的公布:T+1日,公布申购中签率;T+2日,公布中签结果并缴款。
2017年9月份以来,网上申购可转债改为信用申购,可转债“打新”逐渐火爆,可转债“打新”效率更高。尤其是在2017年定增新规发布后,定增等融资方式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可转债成为上市公司融资的重要渠道之一,市场迅速扩容。Wind资讯统计显示,截至目前交易转债余额已超过3000亿元。发行可转债的行业覆盖面扩大,目前可转债已覆盖25个申万一级行业。整体来看,可转债逐渐成为上市公司融资的重要渠道,也成为投资者需要关注的大类资产配置品种。
除了可转债市场整体扩容之外,收益的增加也是吸引投资者入场的重要原因。近3个月的可转债投资收益数据显示,平均收益率为10.94%,首日平均收益率为11.36%,首日破发率为零。
东方金诚首席债券分析师苏莉认为,可转债“打新”的优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可转债“打新”为信用申购,不需要提前冻结资金;二是可转债“打新”无底仓市值要求,参与门槛较低。
监管部门也在为规范可转债市场保驾护航。过去,可转债申购中存在同一主体、多账户申购的“拖拉机账户”以及网下机构投资者顶格申购等问题。为规范可转债网下“打新”市场,今年3月份,中国证监会发布《发行监管问答——关于可转债发行承销相关问题的问答》,正式规范了可转债网下申购规则,要求参与可转债网下申购的每个配售对象只能使用一个证券账户,并且不得超过资产规模申购。
此外,今年以来,A股走出结构性行情。可转债市场多只大盘转债发行上市,申购热情较高,尤其是在3月份规范市场之后,可转债“打新”中签率有所回升。
破发风险仍存
虽然可转债“打新”很火,但其中的投资风险也不可回避。可转债“打新”收益主要由中签率和转债上市表现决定,并不是无风险。
总体看,可转债上市表现与可转债自身基本面以及市场走势相关。2018年,上市的可转债超过四成破发。在“熊市”中,平价支撑较弱的可转债易破发。在评级方面,AAA级可转债暂未出现破发案例,破发可转债多集中在AA级及以下。中签率与市场走势反向变动,尽管监管趋严提升中签率,但是网上及网下发行的规模是原股东配售余额,申购规模与市场走势有关,市场走势向上时,申购规模大,中签率也会走低。
Wind资讯统计显示,2016年1月份以来上市的100余只可转债中,有40多只上市首日均价低于面值100元(破发),其中有33只集中在2018年,2018年的可转债上市首日均价跌破100元的比例超过40%。
华创证券分析师周冠南认为,在中签后,可转债上市首日涨跌幅是决定“打新”收益的关键。可转债上市首日涨跌幅与市场行情、债底支撑、可转债基本面等相关。整体看,信用评级高的可转债“破发”可能性较低,“熊市”中平价支撑较弱的个券存在“破发”的可能性。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