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不仅是融资平台 更是制度建设“试金石”
科创板不仅是融资平台 更是制度建设“试金石”
聚焦科创板
期待科创板首批“上榜”企业在上市后能继续发挥“试金石”作用,这才是科创板设立的核心价值所在。
上交所公布的首批9家科创板申报企业中,就出现1家亏损企业。主要从事12英寸及8英寸晶圆研发制造业务的和舰芯片,是全球少数完全掌握28nm Poly-SiON和HKMG双工艺方法的晶圆制造企业之一。公司2018年营业收入36.94亿元,净利润亏损26亿元。剔除这家亏损企业后,其他8家申报企业最近一年平均营收10.34亿元,平均净利润1.64亿元。
根据发行上市相关规定,科创板发行上市流程包括:申请、受理、审核、上市委员会会议审议、报送证监会、证监会注册、发行上市。因此,首批受理并不等于获准首发,但至少可视为上榜的“种子企业”。对“上榜”企业而言,“获受理”毕竟是件可喜之事,至少意味着,在资本市场重大制度变革的路上已经迈出了重要一步。通过对首批“上榜”企业的未来走向,市场各方也可体会一下科创板以及证券市场的创新步伐到底迈得有多大。
首批“上榜”企业将直接考验科创板探索的注册制。根据当初的设计,关于新股发行上市审查的权力已下放到上海证券交易所,中介机构也要承担起更重要的把关职责。每放行一家申报企业,中介机构就已将自身的信用与被审核的企业捆绑在了一起。一旦未来出现发行人或上市公司有虚假陈述、重大违法披露等违法行为,中介机构都要担负起连带责任。对于违规中介的处罚力度,也将决定科创板能否突破“谁来监管监管者”的难题,从而构建一体化负责制。
科创板试点注册制,“试”的不仅是有别于传统IPO审核的新流程和新机制,也在“试”中介机构被赋权后的履责程度、通过审核程序的企业能否改掉弄虚作假之类的老毛病,更是在“试”企业的自律性以及信息审核的专业化、规范化相结合的实践效果。
如果这9家申报企业大部分乃至全部得以获批上市,接下来就需要做好准备,通过自身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全力投入与重大突破,形成持续成长的能力,这也是市场检验其成色的关键点。“上榜”企业的管理层也应谨记,之前某些创业板公司玩过的概念炒作、业绩变脸的老路子现在可能玩不下去了,否则,科创板会有更为严厉的退市机制在等着。
退市机制能否真正发挥效力,也是科创板面临的一大考验。首先,监管层应对已敲定的各项退市制度严格执行,不要出现太多弹性。其次,根据市场实际反馈与监管效果,对退市制度不断完善,推动退市制度朝着法治化、市场化的方向前进,用符合优胜劣汰规律的制度化管理为科创板托底。
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就应具备强大的吐故纳新能力。科创板为更多具有成长潜质的企业提供了更加开放、更具包容性的融资平台,但并不代表企业可以打着“创新”的名义获得一把保护伞。上市只是首批9家企业的最初目标,并非是最终目标,期待科创板首批“上榜”企业在上市后能继续发挥“试金石”作用,以技术为驱动,不断提升生产效能,降低成本,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引领产业加速升级,不断扩大市场份额,以良好的业绩和分红回报投资者,这才是科创板设立的核心价值所在。
□毕舸(财经评论人)
上一篇:金融如何突围?朱民、李晓鹏给建议
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