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国际 >

日韩经贸纠纷:韩国为何被日本掐住“命门”?

2019-07-12 08:08 来源:互联网 编辑:运营003
摘要: 
【环球时报驻韩国、日本特约记者 刘晨 曹溪路 李珍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王会聪】日韩贸易纷争愈演愈烈。

  【环球时报驻韩国日本特约记者 刘晨 曹溪路 李珍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王会聪】日韩贸易纷争愈演愈烈。为应对日本的出口管制举措,从大财团一把手赴日到诉诸世贸组织(WTO),从号召企业界“共度时艰”、构建“官民紧急体制”,到寻求美国支持与调解,韩国方面紧急动员,几乎考虑了“所有应对方案”。但目前来看,韩方的应对既软又空,难有实质效果,反而给外界以无计可施之感。日本制裁韩国,背后有多重动机,究其根源,甚至牵扯到两国之间的民族仇恨情绪,但日方的针对性操作确实扼住了韩国支柱产业的咽喉。日本何以仅通过控制3种原材料就能让韩国坐立不安?

 

  博弈——“自伤一百损敌一千”

  “5万亿对1700亿(韩元,100韩元约合0.6元人民币)。”据韩国财经网站“MT”报道,这是日本此次限制对韩出口推定的韩日最大损失额。分析认为,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进行精密计算后,最终选择了这种“自伤一百损敌一千”的做法。有韩国半导体产业人士承认,如果日本继续强化管制,有可能导致两国相关产业“共灭”,但双方的直接损失显然不在一条水平线上。

  正如汽车出口之于日本,半导体产品出口是韩国的支柱产业,三星、LG、SK等是关系到韩国经济大局的重要制造企业。根据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的统计,今年1-5月,韩国半导体出口总值高达45.0294万亿韩元。如果单纯比较日本对韩3种物资供货值和韩国半导体停产造成的损失的话,有可能达到1:270的比例。不仅如此,鉴于韩日半导体产业的竞争格局,有担忧的声音认为,日本有可能借断供动摇包括三星电子、SK海力士等韩国主要半导体企业的地位。

  韩国经济发展依赖外国生产材料,由企业生产出中间品或成品之后再出口。这次被管制的3种材料,日本在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七至九成,韩国则在半导体内存市场占有率高达五至七成。韩国中小企业团体前不久对269家半导体、液晶屏、通信设备和零部件等受日本出口限制影响明显的企业发起调查,发现近六成(59%)企业表示如果日本制裁长期化,那么很难坚持6个月以上。更关键的是,有46.8%的可能受影响企业并没有对策。这已经在韩国部分中小企业中造成恐慌。

  此外,据称日本政府还在准备100项对韩出口限制清单。这绝非空口威胁。按照2018年的统计数据,韩国对日依赖度高的前10大物资分别是:半导体制造设备(占进口总量的33.8%,价值52.42亿美元)、控制设备(11.7%,19.22亿美元)、其他精密化学原料(15.2%,19亿美元)、其他合成树脂(42.8%,16.34亿美元)、废旧钢铁(61.4%,16.24亿美元)、铁及非合金钢柔性钢板(64.8%,12.62亿美元)、其他化学工业制品(30.9%,12.03亿美元)、二甲苯(95.4%,10.85亿美元)……

  根源——“日本供应零部件、原材料,韩国制造成品”

  日本供应零部件、原材料和设备,韩国制造成品——韩国自1965年与日本邦交正常化后,一直面临对日贸易逆差问题,累计已经高达6046亿美元,主要原因就是这种产业和贸易结构。

  去年,韩国对日贸易逆差为240.8亿美元,按国别来看规模最大。具体来说,原材料、二甲苯、机械类产生85.7亿美元逆差,电机机器、录音设备、再生机械产生43.3亿美元逆差,而电子元器件制造机械、精密机械等产生35.7亿美元逆差。总的来看,半导体设备、电子元器件制造机械、电子机械控制设备等是导致对日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

  从日本的角度看,很容易理解。“欧洲人发明一个新事物,美国人将其商品化,英国人对其投资,法国人来做设计,日本人把它小型化,中国人将其廉价化”,这是在日本很多人都知道的一个说法。从这个分工可以看到主要国家在世界工业制造领域的位置,而制造业比较发达的韩国却不在这个链条上。确切地说,韩国贡献有限,原因是没有专有和擅长的一面。

  日本能拥有“小型化”专长,是因为二战后它一直在世界工业领域致力于一些高精尖技术的掌握和突破。日本有很多中小企业,有的企业甚至只有十几个人和几台机床,在大企业大量兼并小企业的形势下,为了生存下去它们只能靠掌握“独门绝技”。而韩国在崛起阶段,靠模仿日本一度让后者在电子行业脸上无光,但这么多年过去,日本被模仿却从未被超越,韩国始终没有致力于找出自己的专长领域并长年投入。

  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发达经济研究室主任金圭判接受韩联社采访时也称,过去韩国依靠美日的资本及技术实现经济增长,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韩国政府推动提高零部件和原材料的国产化率,但截至2010年,仅在汽车领域取得显著成果,原材料方面仍没有缩小与日本的技术差距。

[ 编辑: 运营BX01 ]

中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

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京ICP备11011451号-1

举报热线:(010)12377

举报邮箱:xinhua_ljzjr#ljzjr.cn(#替换@)

合作QQ:1447260813

中国金融时报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8 ljzjr.cn All Rights Reserved.